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刘备:凭“一步步,慢慢走”的精神赢得江山,最后“疾走”遭失败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04-24

 读史 每日7点,文化早餐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文:不雨亦潇潇(读史专栏作者)


人,不能没有朋友,更不能没有对头。有时,朋友会成为死对头,还有时,对头却又是好朋友。


曹操与刘备,便处于这样“亦敌亦友”的关系中。


他们曾把酒言欢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们也曾兵戎相见过“兴复汉室,锄奸剿贼”。


他们似乎水火不容“操以暴,吾以仁,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但他们却又惺惺相惜“刘备,吾俦也”(确实是个好对手)。


甚至于他们死后所安葬的陵墓都要一争长短:曹操留下了“72疑冢”的历史谜团,刘备留下了“君臣合祀”的千古美谈。


他们同样被黑得很惨:曹操奸诈无比,一言不合便要“梦中杀人”;刘备虚伪无能,一言既出接着“痛哭流涕”。


那么,罗贯中笔下的“伪君子”兼“大耳贼”刘备,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01 


比起曹操的家境殷实、有钱有权,刘备也就只有一张过期的“名片”了。身为中山靖王之后的刘皇叔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宗室待遇”,其父祖两代也仅仅做了州郡的小吏。他年幼丧父,与母亲“贩履织席”相依为命,过着极其贫苦的童年生活。


没落的皇族,贫贱的处境,似乎并没有磨灭他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中存留的志气。


在刘备小时候,有一次他与同族小孩在院子中玩耍。看见屋子东南处的一棵参天大树,便用手指着大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长大之后,乘豪车、做大官、赚大钱)小小年纪,便已经有了其祖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是”的豪情壮志。


也许,上天已经注定,他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


俗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了志气,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刘备家虽然一贫如洗,可到了求学的年纪,他的母亲还是让他出去游学了。这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母亲,深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这对刘备日后的成就不无影响。


在两汉时期,“游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求学方式,当年汉光武帝刘秀不就是在去往洛阳游学的路上,邂逅的阴丽华吗?


十五岁的刘备告别了家中的老母,也告别了东南角的大树,从此踏上了“行学之路”。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得到了同学公孙瓒的爱护,也得到了老师卢植的倾心教授。


可惜,他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却缺少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与刘邦一样,他“不乐读书”,反而喜欢狗马、音乐、衣服等玩乐之物。但刘备对于这种玩乐,只是用来消遣罢了,而他的主业是“结交豪侠”,颇有些《水浒传》中宋江的风格。

高贵的袁绍兄弟可以用“名望”来塑造贤名,多金的曹操可以用“金钱”来招兵买马,就连一股子流氓军阀作风的孙坚也可以用“痞气”震慑豪杰。


那么,贫穷且无闻的刘备又靠什么来结交豪侠呢?


无他,一颗仁义之心罢了。


与人交往,务要诚心。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


02  


刘备通过自己独有的一套交友之道,成功获得了大商人苏双的资金援助,使得自己拥有了能在乱世之中拉起队伍的实力,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无论是在安喜尉任上,怒打督邮,挂印而去;还是在平原相任内,外御强敌,内安百姓。刘备一直所践行的就是:一步步走出霸业。


在这个世界上,机会常有,而把握住机会的人却不常有。刘备显然是一个懂得把握住机会的人,而他的第一个机会便是曹操给的。


初平四年,打着“为父报仇”旗号的曹操尽起兖州精锐,浩浩荡荡杀向徐州。向来软弱的徐州牧陶谦不得已之下唯有向北边的公孙瓒求援。就这样,刘备以“援军”的身份,跟随着田楷前往徐州救援陶谦。


由于吕布的背后偷袭,使得这次驰援轻而易举地顺利成功。陶谦为表感谢,不仅资助刘备军粮,还热情地留他在徐州作客。于是刘备便暂时离开了公孙瓒,留在徐州辅佐陶谦。


没过多久,陶谦的“大限已到”,同时也正是刘备的“机会来临”。奄奄一息的陶谦躺在病榻上,在对糜竺说完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后,便悄然离世了。


对于陶谦的慷慨大方,刘备显得有些猝不及防,他不能草率地答应,也不敢急迫地接手,因为他知道这块肥肉会遭到很多人的觊觎,而邻近的袁术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刘备决定试探性地把徐州“让”给袁术。


刘备这一试便试出了徐州的民心向背来,这时出现了两个人,彻底坚定了刘备对自己的信心。


徐州名士陈登说道:“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言外之意,刘备才是治乱之主。


海内名儒孔融说道:“冢中枯骨,何足介意”。言外之意,刘备才是能力过人。

刘备救援了一次北海,赢得了孔融的心;救援一次徐州,赢得了陈登、陶谦、糜竺等人的心,甚至于一向眼高于顶的袁绍也不得不佩服一句“刘玄德弘雅有信义”。


就这样,刘备顺理成章、应众人所请地接管了徐州。


名声这东西就像是“滚雪球”,吕布是“越滚越糟糕”,刘备则是“越滚名越好”。


在孔融、陈登等人的义务传播下,刘备的“仁义之名”就这样传播开来了,随之而来的则是其地位的“水涨船高”。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待他“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他去投奔袁绍,袁绍连忙派人道路奉迎,亲自到邺城以外二百里处迎接;


他去投奔刘表,刘表亲自郊外迎接,以上宾礼待之,荆州豪杰也纷纷向刘备靠拢。


朋友的尊重,敌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群雄的尊重,这足以说明:刘备,是个值得尊重的人。这时候的刘备还只是个东逃西窜的失败者,别人对他的尊重,尊重的不是权力地位,而是他的仁义与雄才。


刘备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出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03 


建安十二年,曹操突袭荆州,刘琮举州而降。猝不及防的刘备,无奈之下只能奔江南而逃。在途经襄阳时,诸葛亮劝说他趁势攻打刘琮,荆州可有。当时的刘备抬头望天,满怀悲痛地缓缓说道:“吾不忍也”。


仅仅四个字尽显刘备的仁者形象与政治头脑,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怎能不令人死心塌地、誓死追随。十万百姓,拖家带口,荆楚名士,从之如云。


在个人性命、江陵军资、人心仁名的抉择上,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这既可看作是他的执着信念,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仁德之心,还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手腕。


但于现在看来,这都不重要了。即使他是一个“伪君子”,但甘愿舍弃自己性命来“行伪”的,已然是“真的仁者”。


百万大军不舍昼夜的穷追猛打,十万百姓生死不弃的亦步亦趋,生死不过一线之间。滔滔汉水,拦住了前路,滚滚尘烟,蒙蔽了人心。携民渡江、临水而叹,在面对着属下的劝告时,他说出了震烁千古、足以不朽的一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以生命为注,成仁者之义。刘皇叔,你有你的坚守与信念,你有你的大理想、大智慧。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此盛赞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志,则甘与同败。


至此,刘备一步步地走出了聚拢天下人心的仁义之名。


04 


建安十三年,一场“赤壁之战”彻底结束了曹操天下无敌的神话,而大败曹操的刘备则向天下人证实了“惟刘豫州可敌曹操”的传闻。


在一步步地蚕食了荆州之后,刘备把目光放到了益州这块肥肉上,而战后刘备的“人心所向”也让刘璋主动抛来了橄榄枝。


在对益州的战略上,刘备没有采纳庞统“席间擒之、一举而定”的计策,转而坚持了自己的“一步步”方针。正所谓:“此大事也,不可仓卒。”“一步一脚印”才是刘备的制胜法宝。


从涪水之会的倾心相待、互推互举,到葭萌关內的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最后到白水军前的彻底反目。这整个过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步接着一步的,将益州缓缓地收到了自己的囊中,也将“三分天下”收进了自己的囊中。


建安24年秋,在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后,他终于登上了王位,上表自称“汉中王”。这既是对曹操的宣战,也是对自己的认可。


他终于靠着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和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霸业。


章武三年春,刘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躺在病榻上,回想着因急躁冒进而在夷陵之战中惨遭重创的蜀汉,刘备恨透了东吴,更恨透了自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在说出这句千古警句之后,满心遗憾地闭上了双眼。然而,他虽有遗憾,却也放心,因为他已经把身后的一切都托付给了最值得信赖的人,他相信这个人一定可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纵观刘备一生,凭借着“一步步,慢慢走”的精神,赢得了江山;晚年却因“走得急躁”而使得蜀汉精锐尽失。这血的教训,也告诫了后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脚印,切不可贪功冒进,以致适得其反。


历史还在继续向前发展,而历史人物却在不停地后退,甚至于渐渐模糊。古人常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刘备既然兼此三者,定当无愧于汉室,不朽于青史。

End .

好书推荐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  在看  哦 !

阅读41789
江山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