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地球生命为何2600万年一个轮回?166分钟带你穿越亿万年看地球的奥秘

作者:哈哈儿童网 来源:哈哈儿童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2-28

哈哈儿童网
超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南


地球已经有约45亿年的历史。从已知的化石记录看,最早的生命遗迹出现在35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中。从原始的单细胞微生物演化到肉眼可见的多细胞微生物,地球渡过了将近30亿年的漫长地质岁月。



科学家们争论周期性生物大灭绝事件已经持续了超过30年,彗星和小行星淋多重轰炸是地球生命的灾难,现在,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过去的2.6亿年中,生物大灭绝都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雨造成的。



纽约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迈克尔发现,彗星和小行星雨可造成地球生命周期性灭绝,科学家对陨石坑的年龄与生命周期性灭绝事件进行了勘察,发现地球生命的死亡周期为2600万年左右。



那么为什么是2600万年?具体而言,它们表现出周期性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其中包括的灭亡恐龙。


卡内基研究所的全球生态学家肯·卡尔代拉也指出,生态学上的灾难存在周期性,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地球灾难


地球上的生命能够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之后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变化,形成了数百万个物种。


古生物学家对生物灭绝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过去5亿年出现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交替的2.52亿年前,灭绝了大约96%的海洋生物,.59亿年以前的泥盆纪末期也有生物大灭绝发生。


恐龙


在地质学研究中,第一次地球生命灭绝发生在4.4亿年前,这时属于奥陶纪末期,在距今3.6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地球上发生第二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大量死亡。


二叠纪末期时,再次遭遇灭绝事件,超过95%的地球生物消失,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每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对应着一次强大的天体撞击,此前有研究指出,地球生命的毁灭周期为每6200万年一次,不过这次科学家将周期间隔进行了调整,只有2600万年。


毫无疑问,太阳系中存在生物灭绝周期,地外天体撞击似乎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与太阳系绕银河系的公转有关,太阳系绕银心一圈为2.5亿年,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选择2.5亿年作为研究的考虑之一。



万年前人类险被灭绝 只剩2000多人


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IBM电脑公司进行的一项大型遗传学研究得出惊人结论∶


大约7万年前,受到严重干旱的极端气候影响,地球上人类的祖先曾差点濒临灭绝,人口最少的时候,地球上仅有2000多人,而且全部在非洲。


直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数量才重新上升,走出绝种边缘。目前地球上的66亿人口,其实全都是这2000多名人类祖先繁衍出来的!


地球灾难


对于地球生命史,我们还在继续探索,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


最近有部电影《流浪地球》大火,孩子们都觉得看的不过瘾,想要继续探索地球的奥秘。童妈推荐这12节课给大家,带孩子穿越45亿年,看地球生命史。


如何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

讲述地球生命史?


我们在上千个小时的影像素材中精挑细选,通过36位老师的不断打磨,为孩子呈现了下面的12节课程。


从45亿年前开始讲起,39亿年前、38亿年前……一直讲述到地球发展的整个脉络,为孩子们讲述地球生命的起起落落。


非常适合4-12岁,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自然,喜欢科学的孩子,讲述地球的过去以及未来,让孩子开阔视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考能力。


地球生命史


原价99现仅需29.9 ,带孩子穿越45亿年,看地球生命史,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购买。



如何听课:

下载哈哈儿童APP最新版本,点击首页最下方中间按钮“发现”,进去后点击最上方“微课”,找到地球生命史,即可收看微课。(可自己开团,也可在首页和其他人拼团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讲述地球成长的故事

↓↓↓ 

阅读38962
地球 万年 
举报0
关注哈哈儿童网微信号:hahaertongwa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哈哈儿童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哈哈儿童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哈哈儿童网

微信号:hahaertongwang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