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变!变!
北京街道大变革
每一个市民都是参与者
支持新办普惠制幼儿园
让孩子就近上学
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开办老年餐桌
让老年人就近享受服务
……
北京正式发布
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街道的职能定位
并在街道体制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区治理和保障机制等
6个方面提出30条改革措施
亮点一
改善民生,加强公共服务
❖ 解决居民群众揪心事
通过“整合一条热线、开设一个窗口、强化三种服务”,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揪心事、烦心事。
❖ 12345服务热线
将各类热线归集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做到各部门闻风而动,接诉即办。
❖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就医、上学、养老、日常生活服务等事情,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亮点二
街道作为执法主体可直接开展执法
明确街道作为执法主体可以直接开展执法工作,提出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
除上级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整合现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真正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状。
亮点三
街区更新吸纳多方意见
❖ 从街巷整治走向城市更新
近年来,全市加大街巷整治力度,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从街巷整治走向城市更新。
❖ 要着力改善居住质量
强化街道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实行准物业管理,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秩序乱、环境差等问题,给居民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亮点四
减掉社区不该做的各类行政事务
❖ 持续抓社区减负
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清理社区填报表格、机构、评比和表彰,精减社区出具证明,整合社区信息系统。同时建立社区事项准入和通报制度,从存量和源头两个方面,减掉社区不该做的各类行政事务,让社区回归主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抓服务、抓自治。
❖ 自治协商
社区要办好小院议事厅、居民恳谈会、居民微提案,做到居民的事居民自己议、自己定,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
❖ 队伍建设
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标准的社区工作考核和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推行错时延时、全程代办、预约办理和“互联网+”服务,让社区干部多到社区走走,多到居民家中坐坐,用脚丈量民生,为群众排忧解难。
亮点五
向街道赋予六权
❖ 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参与权;
❖ 全市性、全区性涉及本街道辖区范围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
❖ 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
❖ 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和人事任免建议权;
❖ 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
❖ 下沉资金、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确保基层有充分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源为群众办事、解决问题。
亮点六
推行街道大部制改革
将街道原来“向上对口”的20多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直接服务居民的“6+1+3”的架构设置内设机构。
即党群工作、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社区建设和综合保障6个内设机构和1个街道综合执法队,窗口类、平台类和活动类3个街道所属事业单位。
亮点七
确保街道干部收入高于市区同级别
❖ 注重提拔具有街道乡镇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干部;
❖ 探索从街道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街道领导干部、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
❖ 要确保街道干部收入高于市、区部门同级别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指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
❖ 推进编制精简下沉到基层,2020年前街道乡镇行政编制占全区行政编制总量的40%以上,激励干部到一线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意见明确了以首善标准建设“文明”“活力”“宜居”“平安”四个街道的工作目标,重点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街道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了30条具体改革措施。
1.改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
鼓励支持新办普惠制幼儿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引导街道参与学区规划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让孩子就近上学。
鼓励单位内部食堂、商业餐饮机构开办老年餐桌,让老年人就近享受服务。
2.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制定服务标准,加强分类引导,补充基本便民服务网点,重点织补早餐点、菜场、便利店等便民设施。
完善政策机制,鼓励居住区相邻的腾退空间和存量空间用于补充便民服务设施。
3.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图书、文体活动、公益演出服务配送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阵地建设,合理利用历史街区、民宅村落、闲置厂房兴办公共文化项目,推进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提高使用率。
4.织密基层公共安全网
推动“平安街道”“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向矛盾多发、管理缺失、影响安全稳定的新领域、新群体延伸。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打造24小时城市安全网。
5.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
整合各类热线归集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实现事项咨询、建议、举报、投诉“一号通”。
6.改进基层政务服务
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网上办理比重,加快建设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实现就近办理、自助办理、一次办理。
1.建立健全街区更新机制
制定街区更新实施方案和城市设计导则,科学划分街区单元,围绕功能优化、业态提升、风貌塑造、文化培育、环境整治等开展街区问题诊断和方案设计。
2.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
加强疏解腾退空间精细利用和边角地整治,促进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拆违还绿,实现每个城区至少建成一处一定规模的城市森林,每个街区都要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实现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
3.加强城市环境整治
深入推进以街巷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城市环境整治,落实“十无一创建”标准(“十无”:每条街巷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一创建”:创建文明街巷),打造一批精品街区、文明街巷。
4.着力改善居住质量
开展以“六治七补三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六治”:治危房、治违法建设、治“开墙打洞”、治群租、治地下空间违规使用、治乱搭架空线;
“七补”:补抗震节能、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居民上下楼设施、补停车设施、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小区治理体系、补小区信息化应用能力;
“三规范”:规范小区自治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地下空间利用。
5.健全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维修机制
健全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维修响应机制,加强街道与市政基础设施等企业的对接,做好巡查排查、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工作。
6.建立健全街道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
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统一底图、统一标准,健全数据采集更新机制,完善街道基础信息数据库。
1.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
完善街道党工委对地区治理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优化决策程序,涉及基层治理的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要问题由街道党工委讨论决定,全面提升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领导能力。
2.健全完善城市基层党建体系
以区域化党建为重点,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上下贯通,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多方联动,基层党组织覆盖广泛、组织有力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
3.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并向社区延伸,完善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1.明确街道职能定位
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创新党建工作内容和方式,形成以街道为指挥平台、专业部门高效履责的工作合力。
2.深化街道机构综合设置改革
编制规模较小的街道可进一步综合设置。内设机构负责人可由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副职兼任。突出街道面向群众的特点,按照服务功能综合设置窗口类、平台类、活动类街道所属事业单位。
3.切实向街道放权赋权
重点下放给街道“六权”: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参与权,全市性、全区性涉及本街道辖区范围内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和人事任免建议权,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下沉资金、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
4.构建实体化街道综合执法机构
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街道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整合现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5.规范整合基层治理力量
推动基层管理资源和工作力量向网格下沉,建立以街道为主体、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街巷长为统领的基层精细化管理体系。
6.改革基层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街道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定期以街道为单元对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生活品质、环境卫生、营商环境、景观风貌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强对街道工作的整体把握和分类指导。
7.优化调整街道社区规模
调整街道设立标准,统筹考虑人口规模密度、地域面积、人文历史、街区功能、居民认同等因素,优化街道行政区划设置。
8.妥善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遗留问题
加强城中村治理,完善土地管理、农转居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地区公共服务管理经费由街道财政与村集体资产共担机制,将城中村移交街道统一管理。
1.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实行社区全响应服务机制,推行错时延时、全程代办、预约办理和“互联网+”服务,方便居民群众办事。加大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动态调整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实现街道年度预算80%以上用于为群众办实事。
2.扩大社会组织参与
建立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为社会组织对接群众服务需求提供平台和相关服务,202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3.增强社会动员能力
完善社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制度,将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回社区报到情况纳入单位述职评议内容。完善激励保障和奖励政策,推动单位内部生活服务类设施向社区开放,在水、电、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1.注重从街道乡镇培养选拔干部
新提拔进入地区党政领导班子的,一般应具有街道乡镇领导工作经历。注重在市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配备具有街道乡镇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干部。
2.加大人员编制待遇向基层倾斜力度
进一步推动市、区两级行政事业编制精简下沉到基层,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快速发展等地区编制倾斜力度。
3.提高基层工作保障水平
完善街道财政保障机制,除跨街道的事项由区级部门统筹外,下沉到街道的其他公共服务经费原则上由街道自主统筹安排。
4.强化街道社区工作的法治保障
推进基层治理领域法规规章“立、改、废”,及时将基层创新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依法严格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ID:wxbjwb)
整理/赵华夏 图/郝坚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北京北京”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北京北京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