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杨树浦路
这两块石碑相距约二米,西侧的一块上镌“S·M·C”。S·M·C是上海工部局即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的缩写,表明这方石碑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立,下面的文字为“4MILES THE BUND”,即“距外滩4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公里,4英里正巧在6.4公里。乘小汽车从外白渡桥出发,沿大名路、杨树浦路到石碑所在位置,里程表显示正巧在6.4公里左右;根据上海市测绘院绘1∶50000地图进行丈量,石碑与外白渡桥的距离也在6.4公里左右。可以确定,该石碑从竖立起来就未被移动过。
外滩的黄包车
上海在电车开通之前,以及电车开通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东洋车——即所谓的“黄包车”是市内最主要的公共代步工具,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东洋车行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承担城市交通客运任务。于是,工部局很早就制定和公布了关于城市运输的法规,对营运车辆征税、收费以及必须遵守的法则作出限定,如1903年新颁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治安章程》第十七款为“东洋车行”,规则共十四条,并附有“车资定章”,规定如下:
远近 一英里或一英里以内五分,以后每半英里或半英里以内洋二角;
时候 一点钟或一点钟以内洋二角五分,以后每点钟或每点钟以内洋一角。
东洋车的计价分路程和时间二种,路程按英里计算,以一英里起计价,一英里以内收费洋5分,这相当于我们今天出租车的起步价,以后以半英里为一个计价单位,每半英里收费洋5分,包租东洋车则以时间计价(随着时间推移,车资定价在不同年代又有所调整)。
东洋车是以英里计价的,但当时的东洋车上不可能安装计程器或计价器,毫无疑问,由于没有计价的办法,车夫与客人之间讨价还价之事就会经常发生,甚至为价钱问题而引发争执的事件不断,于是,工部局就在东洋车营运相对繁忙的路段竖立一些里程的标识,雇车者可参照这些“里程碑”给付车费。所以《上海指南》中讲:“老于上海者,则不必先论价,俟拉到后随便给之”,犹如我们今天坐出租车,只要根据计价器打出的价格支付车费就可以了。
黄包车夫与印度巡捕
在电车出现以前,上海市内客运公共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东洋车两大类,马车主要是计时包租收费,所以可以确定,杨树浦路上发现的石碑可定为“东洋车计价里程碑”。当时许多客运量较大的地段会竖有这样的“里程碑”,随着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那些“里程碑”早已不知去向,而如今发现的这块石碑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就更显珍贵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一类“里程碑”应该竖在东洋车客流较大的地段,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杨树浦只是一个工业区,居住人口不多,东洋车的客流量也不大,怎么偏偏会在这里竖立“里程碑”呢?这又得从同时发现的另一方石碑讲起。
另一方石碑称之“界石”或“地界石”。它的上方镌英文“B.C.LOT 8500”,下为“三新厂界”。
地界石
今天的霍山路旧名汇山路,英文名Wayside Road,这Wayside就是“界线”、“路界”的意思;1893年租界扩张,虹口美租界的东界延伸到杨树浦(即今兰州路相邻的那条河,沪东“杨树浦”地名即以该河流得名);1899年公共租界再次扩张,它的东界又延伸到了杨树浦底。
上海开埠早期的风景画,近处是虹口美租界地区,远处是外滩英租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条约只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岸对英国人开放,但对开放后侨民如何在通商口岸获得土地,如何生活贸易等细则没作出规定,于是在1843年10月,中英又在虎门签订了《虎门条约》,所以《虎门条约》也被叫作“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该条约第七款中说:
在《万年和约》(即《南京条约》)内言明,允准英国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条约同时还规定,英国侨民必须将租用土地的面积、位置和建造房屋的数量、样式向他们的领事馆注册,而领事馆则每年一次(后来改为多次或分批)通报地方官(上海的地方官即指上海道台),立案后才能生效。换言之,租界的土地契约须向领事馆注册,再由领事馆向上海道署立案,经上海道署丈量、核实、加盖道署钤记后才正式生效。租界的土地契之所以被称之“道契”,就是因钤有道署官印记而得名。
“道契”
该界石上的“B.C.LOT”中的“B.C.”是英国领事署,即British Consulate的缩写,而LOT即空地、土地,“B.C.LOT”即“向英国领事馆注册的土地”,下面的“8500”则是该道契的登记号码。而“三新厂”即三新纱厂,标明该土地业主的名称。
三新纱厂占地240亩,拥有职工约4000名,估计有10%即约400名的企业领导层、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员等居住在提篮桥附近或市中心区,在没有机动车的年代,他们上下班的主要交通方式是雇东洋车。所以,这里才会竖一方东洋车的计价里程碑。
三新纱厂大门
1908年上海有轨电车正式通车,其中3路有轨电车从杨树浦路、东大名路、大名路过外白渡桥后,再沿外滩到延安东路外滩,全程设13个车站,收费一站为一分,全程最高为8分,车费比东洋车便宜多了,快捷、安全、准点的电车立即替代了东洋车,成为沪东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块东洋车记价里程碑的使命也日渐式微了。
老明信片中的杨树浦路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作者:包黎华)
编辑:张添翼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上海发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