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人民币基金拐点时刻:超7成GP机构或将离场?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3-0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进入2019年以来,一些PE/VC机构从北京CBD、上海陆家嘴的5A级写字楼悄然搬离,双创热潮时进入投资行业的互联网高管、明星分析师、知名媒体人也黯然离场。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赵娜

编辑丨林坤


“很多基金账上已经没钱了,团队就等着从投过的项目里退出来再清算。有的基金靠做通道业务活着,有的则由直投转做FA业务,或者介入实体业务,为基金公司赚取更多的现金流。”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告诉记者。


2018年10月,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总管理规模出现2015年以来的首次出现下降;独角兽成了困兽,投资机构头破血流抢来的项目,到最后成了烫手的山芋。


这一年对中小基金管理机构来说尤其不美好,新基金迟迟不能如期完成募集不说,之前投下去的项目也接连融资受阻。


“股权投资行业的高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另类投资行业早就已处于下行周期。今年开始我们也将看到真正意义的GP破产。”诺承投资董事总经理曹龙认为。


没有人再怀疑股权投资的“一九格局”,过七成的GP机构将离场成为新共识。也有人说,头部的10%留下就够了。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马太效应加剧


2018年以来,PE/VC行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头部效应不仅继续出现的投资交易上,也显现在新基金募集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继2018年大钲投资、基石资本、达晨创投、元禾控股、国科嘉和领跑人民币基金募集,多家机构的更大体量新资金募集已在进行中。


“资管新规的影响下,社会化资金出不来、机构资本只会向头部集中。2018年还能够募集到10亿元以上资金的人民币GP也就十几二十家。”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李家庆告诉记者。


在李家庆看来,人民币基金募资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金供给的团队,而是部分GP基金回报不佳、让基金出资人群体失去信心。行业里大多数的资金没有回来,这种情况不仅会在2018年出现,未来的三年仍会持续。


“现在市场上还有1万多家GP、十几万从业人员,PE/VC行业不需要那么多机构和那么多钱。过去的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以及非市场化因素给了一些机构套利的机会,结果导致某种程度的全民PE热。这个行业需要的是真正专业的从业者拿聪明钱去寻找投资价值。”前海母基金执行董事李雷认为。


多位信源观察认为,2008年前后成立的基金管理团队中,到2018年底完成了三只基金的募集和两只基金的退出的不超过20家。



头部走向全周期


人民币基金市场还在发生的是PE/VC机构在投资阶段上的不断扩张,和对优秀创业更多维支持。


从投资阶段上看,基石投资、深创投、天图资本等在过去10年中崛起的本土投资机构都已将疆界扩张到天使投资,相继完成并购控股、PE、VC到天使投资的全阶段布局。


对于这些探路者来说,早期投资是他们补充一级市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能够加强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团队在行业资源、管理能力上的积累更多用于基金的创业生态圈。


PE/VC机构向早期延展也与人民币基金退出渠道的日趋多元化有关。在IPO上市以外,并购退出、老股转让的退出方式日趋成熟,紧锣密鼓筹备中的科创板也成为整个行业的利好。


投中研究院院长国立波分析认为,退出目前是人民币基金面临的比募资更为严峻的困难,也是VC/PE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IPO不畅的情况下,并购退出将成为主旋律。


“通过并购实现退出对投资机构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被并购企业有切实的核心价值,这对应的是投资人的项目判断和投后服务能力。”麦星投资创始合伙人崔文立表示。


麦星投资曾通过并购的方式完成在嗳呵、金蝶国际等多个项目的退出。2018年,公司还通过老股转让的方式完成了在大疆创新项目上的退出。



转身还是关门


按照证券基金业协会的数据计算,截至2019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有超过85%的机构资金管理规模小于5亿元。


在行业人士看来,5亿元的管理规模是基金管理机构能否有存活的门槛。前述过八成的机构在回报不理想的情况下,离场将是普遍选择。


“一半以上的GP都会遇到管理费吃紧的问题。很多基金已经出现在管理费无法支撑运营的问题,实缴资金不到位也在普遍发生。”曹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新基金潮时发生的是招聘潮,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后对应的是离职潮。对于曾经满怀热情加入投资领域的年轻人们来说,老板没说要解散团队,可留下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之前跟风进入PE/VC行业的资金和基金管理人正在离场,有的基金创始合伙人自掏腰包补上管理费的亏空,更多的是看不到未来的投资经理们黯然离场。”有受访者表示。


积极的一面是,科创板的推出让很多观望中的基金管理人看到希望,对他们来说,科创板为快速成长的中国科技企业带来新的舞台,也为股权投资机构带了更为可期的新退出渠道。


前述文化产业投资人看到,很多过去以文娱投资为主题的团队,现在都是募新钱在去投消费、投教育了。科创板出来之后,很多人开始看技术创新类项目。


一线机构的合伙人们建议,科创板在长期的优胜劣汰后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补充,但投资机构也要谨慎对待、避免非理性追捧。


百万读者都在看……


深夜重磅!科创板火速开闸!50万起,不搞T+0,10大核心要点一文全get!


再见,罗永浩!再见,锤子!


定了!A股纳入MSCI猛增3倍,5000亿巨资要来!北上资金已大幅加仓这些成份股


本期编辑 刘巷


点一下“好看”,你会更好看

阅读38474
人民币 机构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