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观察者网 王恺雯
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上周终于确定该国将向美国购买一批F-35战机。
新加坡空军这一更新换代决定,却引来了美媒CNN“这是向中国传递信号”的猜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日刊登其国际版编辑布拉德·兰登(Brad Lendon)的文章,称如果计划顺利执行,新加坡将成为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第四个拥有F-35的盟友,此举可能会让“北京感到不安”。
但分析人士认为,新加坡在此事上保持谨慎,不想激怒中国,也不愿在挑战中国的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指出,选购F-35表明,新加坡在安全防务问题上延续了以往做法:依靠美国的态度并没有任何改变和调整。
新加坡航展上展出的F-35
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3月1日辩论国防预算时表示,新加坡将购买四架美国F-35战斗机,未来还可能追加八架。他称购买意愿已经获得美国行政部门和国防部的同意,特朗普2月写信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此决定表示欢迎。
黄永宏表示,一架F-35战机的售价将介于9000万至1.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4亿至7.7亿)之间。CNN指出,采购F-35战机最终还要得到美国国会批准。
2018年7月,黄永宏在谈及更换新加坡军队装备的F-16战机时,曾列举了几款新一代战机为例,包括欧洲战机集团的“台风”战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SU-57,以及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歼-20。
观察者网曾提到,虽说黄永宏在罗列参考机型时提及了歼-20,但并不意味着新加坡真的打算采购这型飞机。从黄永宏提出的几个机型中可以看出,新加坡军队本次战机采购的技术目标相当之高,实际上恐怕是直接瞄准了四代隐形战斗机,更确切地说,是瞄准了F-35。
其实早在2003年,新加坡就签署了合作协议作为“安全合作参与国”(Security Cooperative Participants,SCP)加入了F-35的初始研制。相较于新加坡,另一个SCP国以色列早已把F-35用于实战。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分析员卢福伟博士曾指出,“新加坡自2003年便为F-35项目投入大笔资金,很难想象现在会突然放弃采购这种战机。”
CNN:这是给中国的信号
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城市国家,但在军队建设上却毫不手软,时常购买一些乍看上去与其国家体量不符的先进军事装备,从而在东南亚小型军备竞赛中不落下风。
黄永宏去年7月就特别强调“有效地保护领空”对小国新加坡的国防至关重要,因此新加坡空军必须保持区域内的领先地位。东南亚几个邻国普遍装备第三代双发重型战斗机,印尼还正与韩国联合研制下一代隐形战斗机。在此背景下,新加坡终于下定决心购买美制F-35并不奇怪。
新加坡空军的F-15SG,几个地区邻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也都各自装备了与之相当的双发重型战斗机(wikimedia commons 图)
但对于新加坡这次的采购计划,CNN煞有介事地将其与中国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在向中国“传递信号”。
文章援引美国智库兰德公司高级防务分析师蒂莫西·希思(Timothy Heath)的话说:“北京应该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亚太地区对美国的需求依旧强劲。”他以南海和东海为例,称部署F-35的军队联合起来,增加了这些国家在必要时联合作战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Griffith Asia Institute)防务分析师雷顿(Peter Layton)认为,新加坡购买F-35,可能促使中国思考如何改善其在南海的防空网络,及如何在舰艇上侦测及瞄准F-35这种隐形战机。
不过,尽管新加坡采购F-35战机是向中国发出“强烈的信号”,分析人士却一致认为,新加坡正谨慎地发送这些信号。
黄永宏在宣布购买计划时没有提及中国,他只表示这些战机“将极大提高(空军)维护新加坡主权和安全的能力”。
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 图自《联合早报》
希思认为,尽管新加坡与美国关系良好,但由于国家本身体量小并且在经济上与中国联系紧密,新加坡通常不愿意在挑战中国的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
“新加坡不想激怒中国,而倾向于悄悄行事,”前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联合情报中心作战处长舒斯特(Carl Schuster)补充说:“新加坡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区域安全与稳定的促进者,而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的联盟的成员。”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指出,新加坡作为濒临马六甲海峡的城市国家,其安全环境与马六甲海峡的畅通与否休戚相关,而自诩保护国际航线自由的美国更是将马六甲海峡作为美军在战时需要控制的全球重要海上通道之一。美国长期对新加坡军队提供采购美制先进武器的便利,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目前也是美国海军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新加坡选购F-35表明其在安全问题上依靠美国的态度并没有任何改变和调整。
- 完 -
点好看,真的会变好看哦~!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