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边可能藏着一个千年宝藏,寻宝秘诀只有一句话:“前漆布,后漆布,中间漆漆布。”
淳安千岛湖边有宝藏的说法不仅来自于传闻,甚至还散见于一些文字记载:一旦寻得这个宝藏,可得“黄金三千担”。
有关这个宝藏的具体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但有人认为,更为可能的藏宝地有三处:淳安辉照山、安徽休宁和方腊出生地——威坪。
10年间
辉照山陆续发现20多个古石窟
淳安人邵中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些痴迷,对收藏也格外用心,但他一定没有想到那一次偶然的际遇可能变成发现千年宝藏的钥匙。
十年前的一天,邵中来到淳安千岛湖镇辉照山。“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就是爬个山。”他说,走着走着却看到山上的石头缝里往外冒雾气。“像雾又像水蒸气,非常清晰。”
好奇之下,他向附近的村民打听,得到的答案却让他大吃一惊。“村民们说山内有个龙洞,洞内有龙,龙守宝藏。”这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想入洞查看,但洞口在哪呢?
也是几经周折,邵中在一处荆棘密布的山石下找到了一个神秘幽深的洞口:通道很窄,但十来米后,是一个偌大的洞厅,百十平方米,十几米高。从洞壁的痕迹看,他确定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洞窟。
由内而外,他发现这个洞不只有一个出口;由旁及边,他探得洞窟不止一个。
“辉照山上竟然有古代洞窟?数量还不止一个?”这个发现让他有些激动。于是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山上去,这里看看那里敲敲。年复一年,他及相关部门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古石窟20多个!
最为特别的一个石窟很大,有石柱10余根,面积超过300平方米。邵中甚至在石窟里发现了类似水池、灶台、鱼池等形状的人工“建筑”,以及3处打炮钎留下的钢钎印。
图:手指处,可以看到明显的钢钎印。
图:手指处,可以看到明显的钢钎印。
千年石窟,和方腊宝藏有关?
是谁在这么隐蔽的山林里开凿如此偌大的石窟?
什么时期开凿的?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新的石窟还在被发现,但随着这些石窟的发现、探明,疑问也一个个浮现—— 邵中心想,这么大的石窟非一个人所能为,开凿之人一定财力雄厚;石窟有多重实用功能,主人有长期使用计划;入口设计非常隐蔽,洞窟应当是为了保守某一个惊天秘密……
千岛湖边发现古代石窟的消息一开始就引起了考古、溶洞、地质学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杨志法博士等3人曾实地勘探,他们认为洞窟乃古代人工开挖。
专家们从洞内大小和厚薄不一的石钟乳形成时间、生长速度、弃渣的胶结情况等技术参数分析推测,并综合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人类文明古迹与发展推断,石窟群距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一千年前的古人用钢钎凿出了这一个个石窟?
图:洞内大小和厚薄不一的石钟乳。
图:洞内大小和厚薄不一的石钟乳。
细心一点的人已经想到,一千年前大概就是宋朝。于是一个人名出现了——睦州青溪县万年镇人(今淳安威坪)方腊。
难道,这些洞窟就是当年方腊的藏宝洞?
有记载,方腊曾发动起义,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因此,也获得了一大笔财宝。这笔财宝被人称为方腊宝藏。但没过多久,方腊军便被北宋军队所败,其本人也在淳安一带的石洞被抓获。据说童贯曾挖地三尺寻找方腊的财物,但宝藏犹如人间蒸发,从此不见了踪影。
“藏宝洞”众说纷纭
至今依然是谜
从方腊攻入杭州城到兵败退淳安,时间很短,这些宝藏的下落也就成了历史上众多迷案之一。方腊宝藏也曾引起很多人的考据兴趣。在发现辉照山石窟群之前,有多人认为,宝藏很可能藏在方腊故里。3月7日,钱江晚报记者在威坪镇宣传委员夏国元的陪同下走访了方腊洞。
方腊洞离威坪镇不远,方腊兵败后曾退守这里,最后也在这里被俘,入口隐蔽,平均高度3米,宽度只有0.7米。方腊的52箱宝贝据说藏于此洞。当时宋军曾在洞中掘地三尺,却未曾搜出一箱宝物。
图:方腊洞的入口。
图:方腊洞
“这个洞并不很深,曾开放,但目前游客不多。”夏委员说,他也曾听说过方腊宝藏的事情,但每个人的说法都没有确实的根据,有一些寻宝口诀也都模棱两可、无可考据。“方腊洞”在本地就有两处,均有数量不等的人群陆续进洞探险游玩,如果洞内有宝藏应当早就会发现。“其实,挖掘好当地的文化资源并合理开发,这些古代的遗存才能真正变成宝藏,并造福当地百姓。”
不少人依然相信,方腊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还在;也依然有人热衷于在史料的字眼里寻找线索。希望这个宝藏永远以这样一种谜的方式存在,只留一句“前漆布,后漆布,中间漆漆布”似懂非懂的口诀,让人遐想,引人围观,犹如千岛湖的水下古城——明知它在,但不可触及,只留下脑海里的雕梁画栋、青砖门罩、石雕漏窗,只留下历史、文化和故事,永为后人痴迷。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首席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余玲华 徐欣苗 文/图
值班编辑:张琴
猜你喜欢
1.“别敲门,救救孩子!”牛肉面订单惊现求救信息,浙江外卖小哥上门一看,懵了
2.杭州老夫妻出租500㎡别墅,和9位老人抱团养老!村里人羡慕哭:生活像神仙一样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钱江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