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日本亲情电影《如父如子》荣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影片的豆瓣评分也高达8.5分,遗憾的是,却只有7万多人标记看过。
该片导演是枝裕和在谈到拍摄初衷时说:“我曾为了工作一个半月没回家,再见到小女儿时,她对我十分生疏,甚至客套地让我下次再来。”原来,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亲人,若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也会变得如同陌生人。
影片聚焦了两个父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生与养,孰轻孰重?物质与陪伴,孰轻孰重?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爸爸?看完电影,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来源:公众号“槽值”(ID: caozhi163)
在大公司工作的一流建筑师良多,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温婉贤淑,儿子乖巧懂事。
良多每天努力工作,坚持给儿子庆多提供最好的教育。庆多连面试私立小学,都要先上专门的补习班。
面试官问:你夏天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庆多答:跟爸爸一起野营、放风筝。
面试结束,良多问儿子:“你没有和爸爸一起野营过,为什么要那样说?”
庆多告诉他,是补习班教的。
成长在家教严格的家庭,庆多早早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
只是不像父亲那般优秀。
在父亲良多身上,能看到许多职场精英的影子——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疏于照顾家庭。因忙于工作,良多几乎从不陪儿子出去玩。升学面试,也是勉强抽空才能去。
妻子有过抱怨,但也能体谅丈夫的辛苦。
每天,良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到家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儿子有没有好好练钢琴。
在外人看来,良多一家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家庭,尽管父子俩的关系并不亲密。
但平静的生活,很快被医院的一通电话打乱:6年前,孩子出生时,他们和另一家抱错了。
对方是乡下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斋木守着一个电器店,母亲在便利店打工,除了抱错的琉晴,家里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
虽然不富裕,但这家人的生活,显然更丰富快乐:交换两个孩子的照片时,庆多只有一张正襟危坐的证件照,琉晴却笑得一脸灿烂。
父亲斋木还拿出手机里拍的视频,回忆一家人游玩的场景。
两个孩子初次见面。打招呼时,乡下的琉晴的声音爽朗。庆多却有种与同龄男孩不相符的腼腆和拘束。
孩子们开心地吃着东西。良多一直用审视的眼光盯着琉晴。仿佛不敢相信,这才是他的亲生儿子。
开始走法律程序前,两家人决定先在周末,让孩子互相留宿,适应一段时间。
琉晴刚到良多家,吃饭时,拿筷子的方式就遭到了批评。
甚至晚上洗澡,也被要求练习用筷子夹水里的玩具。
父亲良多制定了很多规矩,想纠正琉晴的坏毛病。
琉晴却变得更加任性。
他用牙膏在洗手间的镜子上画画,用手掌乱弹钢琴……
直到良多大声训斥他,才停下来。
周日,父亲良多依然忙于工作,妻子坐在沙发上织毛衣。
琉晴一个人无所事事,他觉得,时间真的难熬。
有天,良多一家躺在客厅的地上,对着“流星”许愿:“我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良多和妻子感到沮丧,意识到琉晴没有真正接纳他们作为父母。
斋木家,却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比起冷冰冰的规则,更注重温馨的家庭氛围。
父子在同一个澡盆里泡澡。为了帮新来的庆多缓解不适应的情绪,斋木跟他玩水,逗他开心。
到了晚上,还没适应新环境的庆多,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
斋木的妻子看出他想家,会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安慰他。
感受到温暖的庆多,只犹豫了一下,就伸出手抱住了她。
斋木明白,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扉,孩子才能接纳他这个父亲。
他耐心地帮庆多修玩具,给他讲他感兴趣的故事,陪他一起玩游戏……
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家,庆多在这里,也可以笑得开心。
而城市那边的琉晴,渐渐忍受不了“像酒店一样”的家。
即使那里有高级的玩具,和以前吃不到的美食,他还是逃回了原来的家庭。
在这场亲情的较量中,习惯了“人生赢家”角色的良多,最终输给了平凡的斋木。
席勒说:“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关系。”
一个男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也许应该放弃只从自身出发成为父亲的想法。只有当一个孩子接受和承认你为父亲,你才能成为父亲。
比起血脉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羁绊。
可惜的是,良多一家的相处模式,才是现实中大多数家庭的缩影。
在良多看来,陪伴和照顾孩子,都是母亲的任务。父亲只要努力工作,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就足够了。经济实力的悬殊,甚至让他有些看不起斋木。
良多奉行的方针是:“无论什么事都要一个人完成”。为数不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里,他都在教孩子如何独立。尽管庆多只有六岁。
斋木说,自己半年内陪庆多的时间,比良多六年以来还要长。
良多理直气壮地反驳:有工作在等着我。
斋木顿了顿,反问:“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生性乐观的斋木,愿意将大把的时间花在家人身上,和孩子相处起来,就像是一对互相信任的朋友。
琉晴承受不了压力时,总会向父母表达心情、寻求帮助。因为他知道,父母可以依赖。这种依赖像一层防护网,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而庆多迫于父亲的威严,只敢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情绪。听见父母因是否要把自己换回去而产生争执,独自在房间里的庆多,只是默默缩进被子里,没有追问。
他顺从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把庆多送去斋木家之前,父亲良多像布置任务一样地嘱咐他:不能哭,不能打电话回家。
即使在最亲的人面前,庆多也不能表现出脆弱。就好比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把他推开。久而久之,孩子很难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
听说要去另一个家庭生活,庆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还要练钢琴吗?
他不喜欢弹钢琴,却还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父亲对自己的期望、讨好着父亲。
对许多孩子来说,父亲两个字,就等于规则和权威。
长期受到父亲过于严厉的教育,只会让他产生畏惧情绪,心理上的疏远一点点累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选择的倾诉对象中,前四位分别是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和兄弟姐妹。
不同的是,日韩美的高中生都把父亲放在了第五位。而在中国,“父亲”是第六倾诉对象,排在网友之后。
心里有烦恼,宁愿向素不相识的网友倾诉,也不愿意跟朝夕相处的父亲交流。
良多式的父亲们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已经生疏到这样的地步。
大多数家庭,习惯了良多父亲式的缺席。
只不过,习惯并不代表不在意。在孩子心里,父亲一直很重要。
比如母亲告诉儿子庆多,不想练琴的话,可以不用勉强。庆多果断拒绝了。他说,学钢琴,才能让爸爸更喜欢他。
比如有天,良多拿出相机翻看,发现里面多了许多自己熟睡的照片。都是儿子庆多偷偷拍下来的。
跟父亲在一起的场景,庆多都想记录下来。即使父亲因为工作太累,早就睡着了。
电影表面上是两个父亲互相选择孩子,其实,是孩子选择了父亲:庆多在相机里留下爸爸的照片,琉晴许愿回到原来的父母身边。
孩子的爱很简单,也很动人。你对他温柔时,他会回报更多的善意;偶尔凶他时,他记得的仍是你的好。
翻译家傅雷给儿子写过一封忏悔信。
他说,自己每天都会因为穿衣吃饭的小事,冲儿子发脾气。有次晚饭后,傅雷在书房看报,儿子突然走过来。傅雷因为被打扰,忍不住吼了一句:“你又来干什么?”儿子沒有说话,跑过来抱了他一下,就走开了。
傅雷写道:“你刚离开书房,报纸就从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强烈的內疚和恐惧涌上心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如此粗暴也萎缩不了你对父亲的爱。”
2008年傅雷百年诞辰,
傅雷全部著译手稿和家书100多件首次展出 / 视觉中国
《奇葩说》中有过一个辩题:一周没陪够孩子12 个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最终有79%的人选择了支持取消。
当节目组去采访小朋友时,他们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
被采访的小朋友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不同意“。
“爸爸很辛苦。”
“因为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啊。”
连正方辩手的儿子也反对这条规定:“我怕爸爸做不到,我就没有爸爸了……”
孩子对爸爸的爱很简单也很动人 /《奇葩说》
在选择玩具以及要爸爸陪自己一天的题目里,孩子们都选择了想要爸爸陪自己。
比起玩具,孩子更想要的是父亲的陪伴 /《奇葩说》
在孩子来到世界的最初几年,父母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们曾给过父母最毫无保留的爱。
而很多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难免会拿他们跟别人家的小孩比较,觉得他们不够完美。
钢琴演奏会上,没发挥好的庆多,夸赞其他小朋友弹得好听。遭到父亲良多的指责,他觉得儿子不努力、不上进。这件事甚至坚定了良多要交换孩子的决心。
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或许有些方面比不上其他人优秀,或许努力了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也仍是独一无二的。
所谓家人,就是没有人会被放弃。哪怕彼此都不完美,却是世界上最愿意无条件地守护彼此的人。
From 槽植,微信号:caozhi163,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治疗你所有不开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微课推荐:
父母和孩子之前该如何相处?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走出误区,
每天5分钟,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正向改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如何听课:
下载哈哈儿童APP最新版本,点击首页最下方中间按钮“发现”,进去后点击最上方“微课”,找到惊喜5分钟:那些父母和孩子好好相处的小窍门!,即可收看微课哦。(点击免费购后,分享海报给3位好友即可免费听课!)
扫码即可下载哈哈儿童APP▼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惊喜5分钟:那些父母和孩子好好相处的小窍门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哈哈儿童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哈哈儿童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