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贵州航天所属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荣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在天马公司,在贵州“航天”,甚至在全国业界,“姜涛”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品牌。30年的专注和坚守,他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成长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被人民日报誉为“大国工匠”。
手执焊枪,为导弹及航天器打造无缝外衣
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射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都出自姜涛之手。他焊接的产品,除了“上天”,还3次通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
姜涛的主要工作是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也就是为导弹及航天器打造无缝外衣。他焊接的产品,通过X光探伤,实现100%无缺陷。能做到这点的人在全国屈指可数。
全国两会前夕,当记者时隔四年再一次走进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时,钳焊一班老班长姜涛依旧戴着面罩、手执焊枪专心致志,在对产品进行焊接加工。就是这一把焊枪一个面罩,让他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指导并实际操作完成了多种型号装备箱体以及长征六号火箭起竖及发射台的制作。
一套厚厚的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和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就是姜涛工作中的标配。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他经常在室内近40℃的高温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沉心打磨,把工作推向极致
回忆起自己20出头刚进厂时,为了学到更多的电焊技术,姜涛总是天不亮就来到车间,仔细观察师傅们干活时的每一个细节,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下班后再臂悬沙袋练习操作的稳定性。当时他跟着师傅学习一个车架产品的焊接,当知道该产品的一次交验合格率仅50—60%后。姜涛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合格率上去?“想要改进,那就得学理论、找方法,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肯定不行!”之后,姜涛便找来书本边学理论,边进行操作试验。最终,在改进焊接方法后,将产品的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到了95%以上。
“既然选择做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地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姜涛时常勉励他的徒弟及工友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的技术,从眼前的一个小目标做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
“干我们这种技术活的,很多人都不愿将手艺外传,姜师傅担心的却是自己的技术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在公司里,姜涛已先后带出好几批徒弟,在他的指导下,徒弟们大多都已成为技师、高级技师。跟了他13年的徒弟张锦鹏谈到师傅时这样说:“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对待徒弟们特别严格,但也毫无保留。师傅常说他只想当个好工人,但在我们眼里,他是真正的大师。”
走进大会堂,为一线工人“代言”
“我希望国家能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以及薪酬待遇,给予一线工人更多的关注、保障及尊重,提升工人自豪感,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去年3月,姜涛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除了兴奋和激动,他感到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期盼。从一线工人到全国人大代表,这对姜涛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前,姜涛也悉心准备了两条建议。一是希望国家加快技能人才建设、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从而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技能工作;二是希望国家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扶持,建设校企结合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使之快速成长。
在内心深处,姜涛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希望能将忠诚奋斗、担当奉献、创新高效、开放共赢的“三线精神”、“一线理念”传承下去。
记者/图片:邹虹
视频:遵义市广播电视台
1、
2、
3、
4、
编辑:宋胜海丨审核:周钰姣丨签发:熊 俊
热线电话:19908522221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遵义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遵义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