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
【这应该是林女神与冰女神唯一的一张合影】
都说这世界上,文人最爱相轻。要三忘说,这世界上,比文人更爱相轻的,一定是女文人们。
【客厅故事多】
“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谓太太的客厅,当然指着我们的先生也有他的客厅,不过客人们少在那里聚会,从略。
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主人。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的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
这便是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的开头。这是一篇极具讽刺批评的文章。文中大有觉得此种文化沙龙是一种花架子,只为满足个人虚荣心的意思。
而且这篇文章的指向,特别的明显。一时引起吃瓜群众们的大量围观。平时见惯冰心温柔抒情的诗风,三忘总以为冰心的文章都是舒缓深情的。猛地看到这篇文章的开头,再确认一下作者,三忘才知,女人心海底针。果然是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
【同样美丽大方气质无敌的冰心】
作为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几位女性,想来冰心、林徽因、张爱玲等一干女子必然是要排在名人榜单前十名的。大家都是文坛才女,百花齐放是真的,百鸟争鸣可就有点吵了!
冰心的这篇文章是说的我们的太太的客厅,这个我们的太太是谁呢?林徽因!千万别觉得三忘是在臆测。因为咱们林大美女在看完这篇文章后,直接把一山西老陈醋送到了冰心家。
由此,一瓶老陈醋引起的女人们之间的年度大戏,正式开场!
【林女神!】
上世纪的老北京城里,林徽因与梁思成家,每个周末都有一次文化沙龙patty,因着是在林徽因的家里,作为女主人,本身又是一个冰雪聪明,智慧与美貌的化身女神林少妇,自然被一干艺术家们环环问绕。
聚会是真的,讨论文艺也是真的,只是,这些聚会和讨论都是以林女神为中心开展的。如果你问参与聚会的都有谁?三忘来帮你梳理一下。
在韩石山《碧海蓝天林徽因》中,也详细的扒皮了冰心这篇轰动北京城的大作。韩石山剖析,小说中提及的太太的女儿叫做彬彬,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女儿正是叫做梁再冰。
文中,“约有四十上下年纪,两道短须,春风满面”的文学教授,与北大文学院院长、留着两道小胡子的胡适如出一辙。
“一个瘦瘦高高的人,深目高额,两肩下垂,脸色微黄,不认得他的人,总以为是个烟鬼”的哲学家,根绝职业和身形的揣测,应该是金岳霖。
咳咳咳,说到这里,三忘只想说,冰心奶奶标题党啊!要知道当时金岳霖是借住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家中的林女神头号仰慕者。而冰心在文中一再提及“我们的太太”,啧啧啧,真是细思极恐啊!
文中还有一个比较有鲜明特征的是“一个美国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前年和她丈夫来到中国,舍不得走,便自己耽搁下来了”的柯露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讽刺的应该是1932年与费正清在北京结婚的费慰梅。
还有“头发光溜溜的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的“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不是一个圆头大腹的商人,却是一个温蔼清癯的绅士”的丈夫,自然对应的是林女神二号粉丝徐志摩和女神最终收割机梁思成。
【郎才女貌的两口子】
瞧瞧人家林女神的客厅,要是我家天天能有这样一帮鸿儒聚于客厅,想来我也愿意天天开派对!
虽然这篇文章极具讽刺意味,但林徽因以一瓶山西老陈醋结束纷争,不得不说。这一场PK,林徽因胜在云淡风轻。
但你要说林徽因完胜,三忘也不同意。因为事后,连林女神的老公都承认,这些个聚会大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几分腔调在里面。
要知道,女人的天性是共同的。冰心这边看不惯林徽因。林徽因也没多瞧得上冰心。林女神在写给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书信中,对冰心应宋美龄之邀到重庆工作那也是大加嘲讽,不留情面。
“但是朋友"Icy Heart"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么一条没劲的消息!”
文人也是个圈,大家彼此后来也就都知道啦!
故事的最后,也没有上演圆满大结局。抗战时期,同样逃难到昆明的林徽因与冰心在相隔几个街道,只有十几分钟路程的街区住了几年,两家也从不交往。而这种关系也甚至影响到了下一代的身上。比如,林徽因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肯将林徽因的文章授权予由冰心担当名誉主编的《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系列丛书。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要三忘看,足够有戏的时候,两个女人也可以唱个大开场啦!
. End .
好书推荐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 好看 哦 !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