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打方向盘,向右!哎我说的是向右,你咋还往左呢!?”坐在副驾驶上的教练猛一踩刹车,你心底里一哆嗦,预料到了接下来将要迎接一顿暴风骤雨式的怒骂,从问候你的祖宗,到质疑你的智商,让你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车窗玻璃上。
在驾校学车会被教练骂,似乎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了,如果遇上一个温柔和蔼的教练,反而会让很多人不适应。
驾校教练爱骂人,很多人把这归结为他们脾气坏、“素质低下”,但这背后的原因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果能遇上像田壮壮这么耐心的驾校教练,那你真是撞大运了 / 电影《相爱相亲》剧照
教练不是天生爱骂人
都说教师春风化雨,教练却是狂风暴雨,一不留神就把你骂得分不清左右了。骂着骂着,你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驾校教练的首要职责是通过骂人来锻炼你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教你学会开车。
很多人认为,机械重复的教学内容是教练性情暴躁的原因之一。倒车入库、侧方停车、坡道起步……北京丰顺驾校一位教练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的采访时,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些考试项目简直荒谬至极”。
很多教练为了让学员尽快通过考试,都是找准了参考点,让学员直接复制他的经验,“看到左后视镜的下沿跟白线的上沿在一条线上的时候,你就往左打死方向盘”。在这样艰苦的重复训练下,虽然每一个考完驾照的人都不会开车,但确实把教练折磨得够呛。
所以,真的是笨学员让教练累到骂人,产生了职业倦怠吗?
职业倦怠其实是心理学家在197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如果简单重复的机械训练,就能让教练爱上骂人,同样从事类似工作的小学教师、儿科医生应该更爱骂人,他们不仅需要连续、紧张地与人互动,而且是跟未成年的熊孩子斗智斗勇。相反,小学教师、医生至少表面上远远没有驾校教练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爱用针扎人的部分幼师除外。
当你稍稍犯错,教练怒踩刹车、劈头盖脸骂你“笨”、“蠢”、“没脑子”时,你看不出来他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倦怠,越骂越起劲的状况可能更多。
但相比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和医生,有一点是肯定的:驾校教练虽然会教开车,可能不太懂教育心理学。
教练这个职业的准入门槛低,只要有教练证就有从业资格。拿最常见的C1来说,只要你上完了高中并且开车超过五年,就有资格参加实操教练的考试,考试内容都是关于驾驶的理论和操作本领。
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驾校教练明明是教育类工作,却未受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培训。挨得骂越多,学员就会因为觉得丢人而学得更认真——这个歪理,被不少教练们笃信不疑。
作为无辜的学员,我们必须弱弱发问:难道教练就不明白,辱骂式的教学会挫伤学员的自信心吗?
在热衷打击式教育的中国,恐怕真的很少有人细究过。
除了上述这些常见的解释外,很多人认为教练工资低,生活压力大,如果学员的通过率达不到50%,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就打了水漂,练车途中学员如果出事,教练还得背锅,骂几句也是应该的。
教练背锅的案件确实发生过。例如2013年,江苏泗阳一家驾校有个学员在练习倒车入库时,误踩油门,将在车旁教学的一位教练撞伤致死,最后法院却判定教练负主要责任。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学员在学习驾驶中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造成交通事故的,由教练员承担责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感慨这教练好冤,但学过车的人都体验过教练脚下的“秒刹”,教练看似在拿命教你开车,但整体来说,安全系数要比你自己上路安全得多。
而你更熟悉的场景,或许是这样的:开着开着,教练突然一脚猛刹:“再往前开你就撞死了!”你的大脑也像横在路中央的这辆桑塔纳2000一样,停止了运转:我到底哪里又做错了?
没错,教练往往会比学员更早意识到危险,及时制止。但你早已被教练骂晕:一定是教练生活压力太大,让他们实在温柔不起来。
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压力大,并不是教练爱骂人的根本原因,那么到底他们为什么变成了今天这样爱骂人呢?
老司机很稀缺
回溯中国人考驾照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排队学车的人始终高于驾培市场的供给,教练与学员一直处在不对等的市场关系中。
教练爱骂人,也算是有源可溯的“传统”。
早在民国时期,开车上路就已需要驾照。当时会开车的人很少,驾校还不多见,大多数人学开车得先跟着师傅当学徒打下手,在北京,这被称作“跟车的”。他们要给师傅擦车、摇车、烧炭火、开关车门、迎送客人,有空了才能摸上两把方向盘。师傅觉得行了,学徒才能去考试。在这种师徒关系中,师傅的地位很高。
到建国初期,普通人连购买私家车的资格都没有。民间曾有段子调侃道:“大队书记蹬、蹬、蹬(指拖拉机),公社书记130(卡车),县委书记帆布篷(吉普车),地委书记两头平(上海牌轿车)。”像国产的上海牌轿车,只有县团级以上的机构才有购买资格。
当时学开车的人,只能在单位体制下谋个差,再跟着领导的司机学,名额也是严格分配的,从开始学习到拿到驾照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上世纪80年代,学员在驾校考驾照 / 《北京日报》
普通老百姓有资格开上车,是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家车限购之后事情了,私人开办的汽车驾校也是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教练,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最早的一批会开车的老司机,他们或是从军队转业,或是曾在单位开公车,社会地位不比一般的电大老师低。
90年代的北京城,人们学车的热情不亚于现在考托福GRE。但学员多,教练少,光报名就要等上几个月。那时候,往往是一个教练带七八个学员,甚至创造了一辆教练车带了24名学员的纪录,普通人不知要排多久的队才能摸上一把方向盘。
教练手上攥着决定你能否拿到驾照的关键钥匙,学员也只好低声下气地忍耐教练的辱骂。
上世纪90年代,驾校内,警察在对考驾照的学员进行考前宣传 / 《北京日报》
1994年,曾有读者给北京日报写信吐槽:“学员们挨个到师傅家去送礼,一次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凡上了贡的,师傅都重点培养,教得多,给他们的开车时间长。不送礼的,师傅就另眼看待,有错不纠正,张嘴就骂,举手就打。”看起来,二十多年前的驾校,“吃拿卡要”一样不比今天少。
到了21世纪,中国人的荷包逐渐鼓了起来,私家车数量增长迅猛,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2007-2011这五年,平均每年机动车的增长量就高达1591万辆。
车多了,学车的人自然更多。尤其在2011年左右,一度出现井喷局面,全国增加的驾驶人数高达2269万人,但僧多粥少,比如深圳市在2012年共有驾校41家、教练车4135辆,但2011年年底积压的考生就高达40多万,报完名后要等大半年才能学车的状况十分常见,甚至需要托关系送礼才能尽早进驾校。
如此供需不平衡的市场中,驾校与教练占据着优势地位,而想学车的人削尖了脑袋在排队。
尽管教练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受人尊敬的老师傅,而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他的学员从大学生到CEO形形色色,在教练车上,只要脚下有刹车,他就是你命运的主宰,教练车是他最后的领地,骂人是他最后的倔强。
为什么一定要上驾校
教练骂人看似情有可原,但作为正常的成年人,内心总有无法承受辱骂之痛的时候。既然驾校教练惹不起,那么躲得起吗?在成为“老司机”的路上,必须伴随着驾校教练的责骂吗?
答案是:不需要。翻遍交通法律法规,迄今没有一条规定要求公民考驾照必须通过驾校,只对申请者的身体和年龄作了规定。
如果你所在地区的公安部门、交通厅的文件里要求你必须提交《驾校培训纪录》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话,那肯定是地方对于上级规章制度的自行延伸。
早在2007年,就有人对这种不成文的规则提出了异议。当时深圳市民樵凌在部队服役时已经学会开车了,但不上驾校就无法参加驾照考试,为此他把深圳市车管所告上了法庭,最终他打赢了官司也拿到了驾照,成为了中国以散学名义申请驾照考试的“第一人”。
可惜的是,“第一人”几乎后继无人。时至今日,各地普遍实行的仍是“驾考合一”制度,要求公民具备《驾校培训记录》后才能到车管所申请驾驶证。这使得驾校成了拿证的必经之路。
驾校垄断了培训的资源,学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途径,不得不去驾校,也不得不忍受驾校教练的责骂。驾校教练有恃无恐地羞辱你,就是瞅准了你要想拿证就不得不来驾校。
究其深层原因就会发现,驾校、车管所之间已经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难以根除。地方交管部门存在设租现象,考生为了让自己顺利通过考试,会对车管所考务人员行贿,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借由驾校进行的,在学车时,有教练就会暗示学员“给钱包过”之类的“潜规则”。2015年4月,广东湛江车管所考官被曝光收红包高达2100万。
如此看来,驾照考试必须经由驾校培训的规定,其实是交管部门与驾校互惠互利的“共谋”。交管部门得到了贿赂,驾校也提高了自己的考试合格率。可怜的学员们遭到双重“剥削”,在考驾照过程中哪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不仅如此,从实际操作上看,你也很难靠自己拿到驾照。虽然从2015年起中国就已经开始试点考生自己报名驾考了,但仔细翻阅考试规则,你就会发现自学直考只是“看起来很美”。
首先,考科目二和科目三需要用考试指定的车,而且如果你的练习用车与考试的车型不同的话,几乎练不出什么效果,那怎么办呢?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改造自家的车,二就只能去驾校租车。有车了以后呢?你还需要场地,尤其是科目二考试中的倒桩、爬坡等等项目,没有场地是没办法练的,于是你又得去驾校租场地。
几万块砸进去了,最后你还需要找一个不会骂你的老师。要么你有一个会开车又有耐心教你的好爸爸,要么你还是要花钱去请私教。如此折腾一番,还不如直接去驾校学车划算。
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考驾照必须要去驾校吗?目前来说,必须要。自学直考根本撼不动驾校的地位,大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去驾校接受教练唾沫星子的洗礼,并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绝望?想要遇到一个不骂人的教练,难道只能靠运气?
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爱骂人的教练,迟早会被淘汰的。不过,比这来得更早的可能是,在令人崩溃的堵车和越来越低的摇号几率下,很多人主动放弃学车了。
新周刊繁象春季畅销新品推荐
文学名著系列《月亮与六便士》书型项链
▽第二批接受预订▽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一个人变老,是从做一手好菜开始的
长大了,才知道琼瑶剧有多缺德
罗永浩吹过的牛,大概自己都忘了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