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已经“可以”的人,才有资格说“没必要”。 |
一
大提琴家王健,做客许知远的《十三邀》。
在《十三邀》的被访者名单里,王健肯定不是最著名的那一批,按理说也不是最有话题的那一批——调戏俞飞鸿结果碰一鼻子灰,有意思;和李诞探讨假面人生,也有意思。
但王健,这个垂直类的IP居然硬生生地把这档节目弄得很有意思。
那种神一样的消极态度,简直是人生之光。
许知远问,成为超级巨星这样的梦想,对你有没有诱惑?
王健说,有啊。但我还是希望成为一个什么都用不做的人。
许知远又问,你看马友友多有名啊,你难道不想一样有名吗?
王健说,想啊。但我觉得好麻烦啊。
许知远说,你看你,岁数也上去了,手艺难免越来越差,你怎么面对呢?
王健说,躲避。回避。不去想它。多喝点酒就行了。
许多人生导师都在教导大家积极向上。
大提琴家王健选择就地躺下。
二
我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三张截图,感慨“这才是通透的人生”。
但到了晚上,复盘了整档节目,我发现,这个51岁的老头,贼得很。
“希望成为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的人”分明不是消极,而是人性——“希望成为”和“就要成为”压根是两码事;“想偷懒”和“在偷懒”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
喜欢“不劳而获”,不代表反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没必要掩盖自己对于“天上掉馅饼”的渴望——在股市里,在麻将桌上,这种渴望无处不在。它从来没有阻止我们用力生活的步伐——掩盖这种渴望,反而会显得有些虚伪。
可做白日梦,但行明白事。
“太麻烦了”之前,有一句“一想到那个代价”——这哪里是太麻烦,这分明是精心度衡后的结果。成名与私人空间一直是反比的关系,王健只不过在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时,停住了朝成名再进一格的脚步。
他已经颇有名望了,只不过不愿意再朝“名望”这里付出罢了。
而芸芸众生,连踏上这个平衡点的资格都没有。
至于“躲避”、“回避”、“多喝酒”——这更像是一种坦诚与豁达。就像退役后的足球运动员,你非要问他如何保持竞技状态,有没有回国家队效力的打算,他当然只能说“想也没用”,思考这种无法扭转时光的问题,无非徒增烦恼。
不去想便好了。
好汉不复当年勇,好汉也不提当年勇。但好汉终究是好汉,好汉也曾经“勇”过。
毕竟许多人,连可以“不复”、“不提”的“当年勇”也找不到。
这个坏老头,哪里谈的是消极,他说的明明是成功之后的哲学。
三
两个月前,王健接受了上海观察的采访。报道的标题叫《触摸生命里滚烫的岩浆》。
他说,“好的音乐作品,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优雅、浪漫的。艺术家要做的,是去开挖到那个深度,去不断提醒人们,在平静忙碌的地表下面,有这种滚烫的生命岩浆,时时刻刻存在。”
他哪里有“什么都不做”,他还在触摸着音乐的热度。
四个月前,王健度过了自己50岁的生日。他并没有在家里、或者在旅游点安享生日,说“工作太麻烦了”“不行不行”“不要不要”,而是和上海交响乐团一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今天这篇文章的题图,就是音乐会的现场画面。那位奋力拉着大提琴的男人,正是王健。
次日的文汇报在一篇新闻特写中引用了王健的话:
“演奏家一半是音乐家,一半是运动员。再过10年,我的体力和精力肯定不如以前旺盛,为了保持技术上的稳定,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
“不放松”的王健和“怕麻烦”的王健,是同一个王健。如果你只看到后者,就一定会受骗。
有人说,非常赞赏王健在《十三邀》里的态度,因为它诠释了这样一句流行语:
可以,但没必要。
但王健其实也告诉了人们:
只有足够“可以”,才有资格考虑“没必要”。
一个背景声
消极的门槛,一点儿也不低。
来源|微信公号“灰鸽叔叔”(ID:uncleguige)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