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提醒】“春捂”到底捂哪里?捂好这3个部位,疾病绕道走!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22

春天,人们对温暖无限向往,但“乍暖还寒时”气温忽高忽低,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却发现一整天阳光普照。


昼夜温差大,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适当的“捂”可以抵御冷风通过毛孔侵入人体。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吴义春


春捂到底是捂哪儿?


春捂重要的是要“捂”对地方,身体这3个寒气入口务必守住。


1

捂腹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3

捂脚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如今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特别提示


是否春捂,须根据天气而定。


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要适当“捂”。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倒春寒”要防四类病


春天,人体“冬眠”的皮肤细胞渐渐活跃,毛孔张开。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疾病的“偷袭”。以下4类疾病尤其该警惕:


呼吸内科:

感冒、哮喘


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


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

专家支招:


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消化内科:

胃病发作


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

专家支招:


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

      

心内科:

心脏受伤


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

专家支招:


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如果有胸闷、隐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

      

神经内科:

警惕脑梗


春季是脑梗高发季节,特别是许多老人是晚上上厕所或早上一起来就发生中风了。


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大,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

>>>>

专家支招:


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中风急救分秒必争做到三早:早识别、早求救、早溶栓。



来源:生命时报(ID:LT0385)

本期编辑:崔鹏、赵雅娇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阅读39081
举报0
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号:rmr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人民日报

微信号:rmr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