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凌/科技日报
据《朝日新闻》3月20日报道,日本冲绳本岛北部海面18日发现一具大型海洋生物遗骸。经当地专家检验后,确认尸体属于濒危动物儒艮(rú gèn)。
目前,儒艮的遗骸已被冷冻设施保存着。据悉,这头儒艮身长约3米,头和身体都有伤痕。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怒斥是“被填海造陆害死的”,专家正在对其死因展开调查。
素食且“慢生活”濒危水族
“南海有鲛人,身为鱼形,出没海上,能纺会织,哭时落泪”。这是南朝时中国古人在《述异记》中对儒艮的记载。
儒艮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大型哺乳类海洋生物,属于海牛目、儒艮科。体型呈现纺锤状,体长一般约2.4-2.7米,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主要以海草为食。
近距离观察儒艮,会看到它全身灰褐色,腹部色淡,无毛、头圆、眼小、无耳壳,吻部有刚毛,前肢作鳍形,后肢退化。有时很多人分不清儒艮和海牛,最容易区分的一点是尾巴,儒艮尾部形状略呈三角形,而海牛的尾巴是圆形。
儒艮属于“慢生活”方式的海洋一族,一般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还喜好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静歇息。
它对海水温度和水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故不去冷海游弋;水质差也易患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由于,雌性儒艮在哺乳时会用鳍状前肢夹着儒艮宝宝,把头跟胸部露出水面,刚好它胸部有一对乳头,远远望去很像一位妇女抱着婴儿在哺乳,因此,将儒艮看成“美人鱼”的误会就此流传.....
其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水质良好并有丰沛水生植物之海域,定时浮出海面换气。间断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以及海湾和海峡内的水域,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中部沿岸,西至非洲东部。在我国两广、海南和台湾沿海有少量存在。
“人鱼”濒临灭绝将成传说
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这是导致儒艮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的繁殖能力比较低下,根据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雄性儒艮只有在长到12岁左右的时候才能够有繁殖能力,而雌性儒艮更是只有长到约15岁时具有繁殖能力。雌性儒艮每次产仔数量也不过仅仅一只,并且再次怀孕至少需要在三年以后甚至更长。
而且,儒艮的主要威胁还包括栖息地的丧失、海岸的发展、污染、捕鱼活动、船只的袭击等。
如今,尽管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开始立法着手保护这种动物(比如我国将其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儒艮的未来依然很不乐观。
迄今,儒艮数量以极缓慢的繁殖效率加上人类不可持续的狩猎或偷猎,以及大陆架的污染加剧,使得这种海洋生物的处境岌岌可危。
日本已指定儒艮为“国家天然纪念物”,而其环境省认定儒艮会在不久将来绝种。
填海造陆危及珍稀物种
有记录显示,在冲绳周边原本生存有3头儒艮,但现在其他2头不知去向。对此,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发文愤怒表示:“它是被填海造陆工程害死的。”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冲绳有一个驻日美军的军事基地(普天间基地)。但因这个基地丑闻频传、噪音及污染问题,美军这个普天间基地将搬迁至边野古地区。据日本媒体透露,边野古基地未来将拥有2条飞机跑道和军舰码头,所以目前需要填海造陆的面积大约160公顷,预计于2022年完工。
2018年12月14日,日本政府开始向冲绳边野古地区沿岸的预定区域投入沙土,填海造陆,推进美军普天间基地搬迁的建设工程。随着海中沙土不断累积,这片区域内本来碧蓝色的海水变得浑浊肮脏。
冲绳的填海造陆作业遭到当地居民的多次抗议,当地民众与团体以儒艮作为号召,反对填海造陆以及不同开发案的抗议运动。但日本政府不为所动,坚定推行当地的填海造陆工程。
而事实上,冲绳当地海域并不单有儒艮而已,还拥有许多的珍稀物种......
据外媒报道,填海工程开始当天,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在脸谱上发布视频,称日本政府在边野古大浦湾地区开始的新美军基地填海造陆工程,令人十分痛心。他表示,大浦湾为世界罕见的珍贵海域,孕育5000种以上的生物,以及北半球最大规模的蓝珊瑚。如今日本政府为了建设新军事基地,破坏珍贵的生态环境,行为不可原谅。
3月20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推特发文称:“濒危物种儒艮死掉了。前几日,我刚在鸟羽的水族馆看了食欲旺盛的儒艮。那时我就担心,边野古的儒艮会不会因为生态被破坏而没有食物了。”对于儒艮的死亡原因,鸠山愤怒表示:“是被边野古当地的填海造陆工程害死的。还不停止这种因为人类的自私而杀害动物的行为吗?”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20日召开的记者会上,就冲绳发现濒危动物儒艮尸体一事表示:“日本防卫省正在收集具体信息。现在冲绳名护市边野古地区正在为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而进行填海造陆工程,(濒危动物死亡)是否与此相关,我们需要进行详细调查。”
谈及填海造陆工程,菅义伟表示:“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搬迁工程,并留意工程对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影响。”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