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提醒】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它或致早死!很多人还在喝…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24

  这两天,一项发表在知名心血管医学期刊Circulation上的研究结果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每天两杯含糖饮料或致早死!




  这着实吓得我赶紧喝了口奶茶压压惊,但我以后真的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喝奶茶吗?含糖饮料真的会让我早死吗?


  今天,就带领大家来寻找答案。


这项研究都说了些啥?


  这项Circulation上的研究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顺便说一下,Circulation是国际一流的心血管SCI期刊,在2018年Web of Science 发布的最新 SCI 影响因子(2017 IF)中,Circulation的排名高居心血管类期刊的第二。



  研究人员对80000多名美国女性和37000多名美国男性长期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一个人喝的含糖饮料越多,其早死风险就越大。


  与每月喝含糖饮料少于1次的人相比,每月饮用1—4次含糖饮料者,早死风险增加1%;每周饮用2—6次者,早死风险增加6%;而每天喝1—2次含糖饮料者,早死风险则会增加14%;若每天饮用2次以上,其早死风险比不喝含糖饮料者高出21%。


  数据还显示,与含糖饮料消费相关的早死风险增加在女性中更明显,女性和男性早死几率分别为63%和29%。看样子含糖饮料对女性更不友好,而不仅如此,高糖饮料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结肠癌及乳腺癌等各种疾病,这些才是导致早死的主要原因。


糖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先不一棍子把糖给打死,我们得看看糖到底有什么作用。


  糖类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又叫做碳水化合物,它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基本的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比如馒头中含有大量淀粉,淀粉在我们口腔中咀嚼时,会刺激口腔的唾液腺产生唾液淀粉酶。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水解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吃馒头时会尝到甜味。然后麦芽糖进入小肠,被小肠腺分泌的麦芽糖酶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从而被身体吸收。



  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可产生4千卡能量,而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也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维持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为什么说过量糖有害?


  上文已经提到,糖是我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所以我们离不开它,但是一旦摄入糖过多,它又会对身体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有以下这些:


  1、如果摄取过量糖分而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简单来讲,就是会长胖。



  2、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从而影响正常进食,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如果儿童长期高糖饮食,会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等疾病。并且吃含糖食品或饮料过多,又不注意口腔卫生,会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容易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


  3、加重肝脏的负担。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当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可以利用血糖合成糖原,并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过多的糖还可在肝脏转变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因此过多的糖分摄入会给肝脏带来繁重负担,使其负荷过重,从而导致潜在的肝损伤。



  4、摄糖过多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三大基础物质,高血糖导致糖代谢紊乱,打破了系统代谢平衡,进而往往导致脂、蛋白代谢紊乱,致使整个代谢系统出现问题。


  血糖升高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减慢血流运行速度,会使血管变细、变脆、弹性降低,导致血流不畅、血管堵塞,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另外特别要提到一点,如今各大城市遍布大大小小的奶茶铺,但众多的调查都显示即使是号称完全不含糖的奶茶,其含糖量也是大大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25g以下。所以,其实我们每天都摄糖过多。 



如何避免摄入过量糖?


  从前,碳酸饮料是人们每日糖分的最大来源,但现在,奶茶、果汁等合成饮品已日渐成为都市人的心头爱。


  摄糖过多会导致各种疾病早已是证据凿凿的事情,现在又增添促早死的危险。


  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和长寿,我们应该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避免摄入超出身体需要的糖,并在日常多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管住嘴、迈开腿,才能更加健康。



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作者:黄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本期编辑:胡程远、杨翘楚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阅读40044
举报0
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号:rmr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人民日报

微信号:rmr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