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广西一座被黄土掩埋千年的古城,
被悄悄地揭开神秘面纱,
不仅如此,
在古城遗址中,
还发现了重磅文物!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2017年开展对水库淹没区内的来宾市武宣县“勒马古城”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近日,考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场出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重磅文物“中溜丞印”的现身,表明该遗址应是武宣县的最早前身——秦汉时期中留(中溜)县城故址。
3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古立村黔江河畔的“勒马古城”遗址(因遗址所在地为勒马屯,故名)。记者注意到,古城遗址坐北朝南,正对黔江,控扼大藤峡口水路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武宣县三里镇“勒马古城”遗址。
武宣县三里镇“勒马古城”遗址。
据考古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考古工作历时一年多,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瓦片、陶片等遗物,已整理修复出近700件器物标本。
3月21日,专家查看出土两汉时期陶器残片复原的陶器。
考古项目负责人说,“勒马古城”的汉代城址上,还叠压着唐代以后各时期的遗存。汉代遗物的分布范围,一是在江边丘地上,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20米;二是在江岸陡坡和岩石河滩上,东西长逾800米。
考古发现的汉代遗址,包括遗址东北部的一处“高台”,以及壕沟、道路、建筑基址、水井、柱础、灰沟、灰坑、柱洞等,遗物有砖、瓦、瓦当以及陶器、瓷器、石器、铁器、铜器、矿渣、鼓风管等。考古工作人员认为,在两汉时期,这处“高台”及其南面的临江缓坡,就是古城居民的主要活动区域。
“勒马古城”遗址东南面为大藤峡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古城遗址核心区的“高台”顶面东西残长70米、南北宽56米,边缘有墙垣残存,外壁一直陡斜至环壕底部,原高低落差在5米以上。根据“高台”上面遗留的瓦片、烧土等痕迹,考古工作人员判断那里曾有前中后三进建筑,为西汉时期所建。
遗址出土的西汉陶罐。(资料图片翻拍)
“高台”南面,有一条宽约3.5米,用鹅卵石铺垫的道路通下江边。考古人员在道路西侧发现了15个“方坑圆洞”式的柱础,其布局为南北3排、东西5列,可能是门楼一类的大型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的东汉地层中,出土了一枚刻有“中溜丞印”字样的铜印章,和一块带有“布山”铭文的陶片。
遗址出土的东汉“中溜丞印”铜印章。
根据史料记载,始置于秦代的中留县,自东汉时起改称“中溜县”,“中溜丞印”即东汉中溜县县丞的官印。两汉时期如今的广西境内有郁林郡,郡治地在布山县,中溜县为郁林郡辖县,“勒马古城”遗址出土“布山”陶片,考古科研部门据此认为,它是郁林郡治所产器物输入到了中溜县的一个重要证据。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勒马古城”始建于西汉前期,甚至早到秦代,遗址保存较好,布局清晰,是探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县城形制和管理模式的重要遗址。在该城址上,通过考古还发现了大量建筑遗存,是复原汉代建筑的珍贵材料。
遗址出土的西汉筒瓦和瓦当。 (资料图片翻拍)
此次“勒马古城”出土的官印,与秦汉中留(中溜)县县治的地望相合(地理位置相同),这是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研究实例。在古代,黔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经由岭南通向海洋的一条重要水路通道,中留(中溜)县城扼守黔江水道关键位置,在军事及经济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月24日 星期日
农历二月十八
懒惰久了,
只要稍微一努力,
就以为自己在拼命。
宜
勤奋 懒惰
忌
✪
✪
✪
来源:南国今报 记者 王缉宁
编辑:莫雨田
责任编辑:孙璐
值班主任:蒋晓伶
值班总编:刘化良
点亮小花花
告诉更多的人↓↓↓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新闻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