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启动
“2019中国资管年会系列活动”
随着监管体制重大改革纷纷落地,经历了洗礼与重塑的中国资管行业既要面对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所带来的外资强敌,同时也要面对国内各资管公司产品的“短兵相接”;既要创新促发展,又要遵守监管要求防风险。伴随中国经济走向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时期,中国资管大时代进入竞合时期。
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盛事之一,由中国商业报道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的“中国资管年会系列活动”受到行业高度关注。活动每年坚持邀请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权威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资管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迄今已举办十一届。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正式启动“2019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系列活动”,计划通过年会交流、闭门研讨、资管领袖系列深度报道、研究报告等多维度平台,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资管改革、开放与创新之路。
▋
服务实体经济与开放创新之路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2019年中国金融行业最为重要的目标。
近年来,多个国家纷纷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予以倾斜性的战略支持。各国共识是,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经济与金融两者共生共荣。
中国同样将服务实经济视为金融业重要目标,并为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譬如定向降准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标准,推出针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债市直接融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通科创板,等等。
为实体经济服务之同时,金融改革开放亦快步进行。2019年2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文中表示,研究制定并发布实施15条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措施,如将逐步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等。
显然,扩大金融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提升国内公司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和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是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革方向。
▋
激发活力进入竞合时期
大资管时代,改革开放激发了国内金融行业活力的同时,竞合成为当下主旋律。
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例,其与一些资管机构的业务边界较为模糊,尤其在银行传统优势领域如货币、债券产品、保本产品方面,更是不可避免将短兵相接。
相关机构预计,中国可望在201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产管理市场,因此可以理解何以外资金融机构正在加快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而且,随着明晟公司、富时罗素集团、伦敦交易所集团、彭博集团宣布将中国A股、中国债券纳入其国际股票指数、相关国际债券指数中,海外基金投资中国的意愿更加强烈。截至年初,富达利泰、瑞银资产、富敦、惠理、贝莱德、施罗德、元胜、桥水等16家外资机构完成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登记,这些外资私募已备案发行的私募产品数量已达到28只。
短期看,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放宽,各金融机构加快圈占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产品同质竞争将加强。
长期看,资产管理行业逐步将会向着更加专业化、差异化方向发展,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市场结构也会逐步趋于集中化。而且,各资管机构亦可强强合作,诸如银证、银信、信证合作模式,增强资产管理行业聚合力和专业化。
▋
高端交流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由中国商业财经报道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并主办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系列活动”,至今已经十一载。
《21世纪经济报道》拥有十多年专业财经媒体的积累,集合了政府和行业等多方面资源,为了更好服务行业需求,《21世纪经济报道》还成立了分享交流、建言献策的智库平台——21世纪经济研究院。在2017年资管进入严监管期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系列活动”甚至增加了“中国资管闭门研讨会”,打造一个监管领导与资管高层直面交流平台,赢得业界高度评价。
加上每年都进行的《中国资管30人》系列报道、中国资管「金贝」奖评选,“中国资管年会”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平台和载体,研究中国资管行业发展,为资管行业建言献策,全力推动中国资管行业健康发展。
2019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系列活动”将关注行业的改革、开放与创新路径,着重分析被重塑的行业竞争新格局及合作模式。
项目时间规划
ProjectPlan
4月 | 2019中国资管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
4-6月 | 第十二届中国资管「金贝」奖申报与评选 |
5-10月 | 《对话2019资管30人》系列报道 |
5-12月 | 中国资产管理闭门研讨会 |
7月 | 2019中国资产管理年会 2019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第十二届中国资管「金贝」奖颁奖典礼 |
【活动咨询】
蓝小姐 021-64265585 许先生 020-87360053
【媒体合作】
陈小姐 020-87387291
金融加油站
聚焦财经 | 市场资讯 | 活动介绍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题)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