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梅州,世界客都,自古以来便人文荟萃。
这片土地既保留了中原文明的印记,同时还衍生出新的岭东文明。
梅州客家菜作为粤菜代表,在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相邻民系和当地饮食文化,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味菜肴。
梅州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地理互相衬托,吸引着众多游人的脚步。今天就跟随记者的脚步,感受客家味道,找寻客家之美。
▲ 梅州地标:梅江桥
说到梅州
除了热情好客、景色优美,就是
好吃 & 美味
从菜式多变的主食到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
梅州这座小城装着整个舌尖上的中国
是一座一天吃十顿都觉得不够的城市
现在
带你认识一天24小时梅州人的“吃”
早餐→午饭→下午茶→晚餐→宵夜
一起来舔屏吧
06:00—08:00 早餐
说到梅州的早餐第一反应就是腌面煮汤
早上的腌面配上三及第汤
是梅州人的挚爱
大大小小的腌面馆遍布梅州街头。众所周知,北方的饮食习惯是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则以米粉为主,在梅州,客家人以腌面传承着来自中原地区的生活习性,表达出外出游子对家乡的眷恋。
▲ 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俊鹏接受郑州电台记者方正专访。
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俊鹏告诉记者,腌面是客家人经过几次大迁徙后,把中原部分饮食方式和梅州地域特征结合而成的独特地方美食,“我们客家为什么说,来自中原辗转南迁,第四次迁徙到达汀州府,招待的第一道菜就是腌面,这些都能找到,面食文化是客家与中原有关联的很重要的一个文化。整个江南地区本身就是面食很少的,但是唯独客家这一脉,他们对面食文化是很忠诚的。”
09:00—11:00 饭前甜点
仙人粄,客家人的降火必备甜品
调入蜂蜜,再洒上点香蕉露
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夏天来一碗冰镇仙人粄
整个世界都变得凉爽了
11:20—13:00 午餐
开锅肉丸用猪肉跟小虾与其它材料
捏成圆状蒸熟
开锅之后香气扑鼻,味道鲜美
是一道很美味的客家菜肴
梅菜扣肉,肥的部分才是最香的
超级超级香就对了!难以描述!自行感受!
盐焗鸡金黄诱人,香气扑鼻
皮滑肉嫩
中华美食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大多被各大菜系各式流派所共用,唯独客家人有着盐焗这种自成一派的方法。在梅州,遍布大街小巷的盐焗食品店也充分表明了客家人对盐焗食品的热爱。
▲客家菜知名厨师黄颖接受郑州电台记者方正专访。
客家菜知名厨师黄颖说,中原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经常遇到异族侵扰,难于安居,在搬迁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以便存储,到了搬迁地后存储携带的盐鸡,生活稳定下来后,盐鸡得到进一步改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14:00—17:00 逛吃
看到刚煎炸出炉的荞粄
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咬下去酥酥脆脆,满口留香
吃了还想再吃,完全忘记会上火的这件事儿
17:00——20:00晚餐
笋粄看起来很像是大饺子
外面是糯糯的粄皮,里面有肉馅竹笋等
一口下去爽歪歪
皮有点黏牙 里面的馅很香 笋也是脆脆的
22:00—24:00宵夜
客家肠粉淋上酱汁
吃起来口感柔软,米香浓郁,特别惹味
▲酿豆腐
在中原大地,饺子作为贺岁食品流传至今,从中原迁居岭南的客家人骨子里依然是保留着中原传统的习俗和文化,逢年过节也希望能够像中原地区那样吃上一顿饺子。客家人南迁广东后,因岭南地区缺少面粉,很难保持在年节包饺子的习俗,于是客家人就地取材,用豆腐代替了饺子皮,创造出了既满足精神又满足口味的客家美食酿豆腐。
▲ 正在酿豆腐的客家人。
黄颖说,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筵席必有酿豆腐,客家人用这样的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客家酿豆腐味道非常鲜美,在白嫩的豆腐当中,酿入肉馅,增加了口感。”
▲欢迎客家菜知名厨师黄颖来郑州吃烩面(一定要来哦)。
除了品种多样的客家菜,梅州还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
梅州市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丽丽告诉记者,梅州崇文重教,造就了叶剑英、林风眠、丘逢甲、黄遵宪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同时,梅州还是国际慢城,长寿之乡,其下辖的8个县(市、区),就有蕉岭、梅县、大埔、丰顺4个"中国长寿之乡",其中蕉岭是世界第七个、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长来长寿"成为了梅州的城市印记。
目前,梅州建有"雁南飞茶田"、"客天下"等30个从5A到3A级景区,构建了类型丰富的旅游线路产品。在2015年,郑州市与梅州市还共同签订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梅州市旅游局向河南省客家联谊会授予梅州旅游(郑州)推广中心。梅州客家人林琳表示,“热情好客的梅州欢迎中原人来梅州走走看看,中原大地是客家人的发源地,同时中原的黄帝故里、龙门石窟、少林寺也非常出名,有时间一定要到中原寻根拜祖,了解中原厚重文化。”
总策划:葛向阳 张红雨
统筹:刘芳 赵克 岳翔 马如潇 赵海英 尚书
记者:方正 梁艳 张尧 雨馨 罗燕 谷瑞阳
编辑:佳泽 彭程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汽车912”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汽车912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