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瞧瞧他们吃点儿什么。
对于地道的北京人来说,每天起床后最惬意的事就是喝一碗馊了的绿豆浆配焦圈,或者是吃一大碗勾了芡的猪下水。
面,饼,涮羊肉,北京菜就是麻酱配一切。但对于外(正)地(常)人来说,最好吃的麻酱却是在一家台湾连锁店。
△呷哺呷哺
数得上号的老北京铜锅涮肉都是一个味儿,餐桌上唯一肉眼可见的绿色纤维就是大白菜。
△乾隆白菜(左),就是麻酱拌白菜,
芥末墩(中),也是白菜,
铜锅涮肉(右),配菜还是白菜。
更别提百年老字号的各色点心,不喝水就根本咽不下去,我就一直很奇怪,古装剧里的皇帝和嫔妃们怎么就吃的那么起劲呢?
作为一个南方人,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就实名 diss 了北京小吃:“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饽饽铺里去买一点来吃,但是就撞过的经验来说,总没有很好吃的点心买到过。”
本地没有好吃的也就罢了,外地美食到了北京味道竟然也变得一言难尽。
据说广州当地形容一家馆子点心做的难吃,就直说和北京金鼎轩做的似的。
一位经常出差于北上广深的朋友经常在朋友圈吐槽:“为什么北京的KFC那么难吃?”但你要知道,巧克力圣代可是京城美食烹坛圣手——出身名门的王世襄先生的晚年最爱。
△一买就会买二十四个存在冰箱里,一天吃六七个。
北京人并不是真的没有味觉。
皇城根脚下长大的人注重体面,每逢节按令挑着样儿吃,哪怕赊着也得吃,最重的是不能失了自己的身份。
△《甄嬛传》
这里的人吃东西并不在于味道和贵贱,而在于你懂得里面的门道,懂得里面的规矩。
△《大宅门》
有钱的,那是真讲究。
△《红楼梦》里最有名的菜——茄鲞的做法
没钱的,也都穷讲究。
单一个羊肚儿就能被分出十几个部位,每个部位什么时候下锅什么时候出锅都是截然不同的。懂行的人会先来盘散丹磨磨牙,再来盘肚仁,这种吃法叫作“雨过天晴”。
△爆肚真不是白水煮一下那么简单。
哪怕是一碗看似普通的炸酱面,都必须配上青豆嘴儿,黄豆嘴儿,豆芽菜和扁豆末等等——会吃的人菜码不齐全就不吃。
真正讲究吃的人也绝不浪费。鱼吃完了,他们会请大厨把剩下的鱼骨头回勺成一碗又浓又鲜的高汤。
这种鉴赏能力有时类似于把玩手中的一件精致的玩意儿,其意味更多的是在于吃之外。
△跟爱盘手串是一个道理。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饭桌上的规矩更加重要。
△礼数是北京的根基。
如果去老字号吃烤鸭,懂规矩的服务员会把鸭头和两小片鸭尾巴上的肉码在一个小碟里,上给这一桌最尊贵的客人,以示有头有尾。吃不吃无所谓,关键是透着一股尊重和礼貌。
至于说味道上差点意思,原因大概可能有三个。
一方面,如今很多地道的北京吃食已经悄无声息的消逝了,即便传下来的,也大都变了味儿。
△《苍穹之昴》
“褡裢火烧变得像油炸肉饼,吃卤煮开始放香菜,现在饭馆做的醋溜白菜,不好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菜没炸透。”
“什么姚*炒肝、北新*卤煮云云,早些年都是数不上号的店面。其实早前儿那会护国寺小吃还真是好店,但现在连锁做的多了,精通技艺的师傅又哪儿一下就能找到那么多来撑起品质,东西自然较早年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吃卤煮讲究的是那股热乎劲儿,
一大把香菜往汤上一压,汤立刻就不烫了。
另一方面还得“归功”于他们的童年滤镜。
一个人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往往可以回味上一辈子。在别人看来也许很不起眼,但自己却融入了旁人无法理解的情怀。
△义利面包
当然与南北差异也脱不了关系。
北方人只要吃饱就好,所以并不求精。饺子馅最多三样配料,面也只用芝麻酱或炸酱拌,但是口感却十分茁实,馒头也全是实心。而南方有些东西却是既当不了饭,也不是点心,只是吃着玩的东西。
你觉得不好吃没关系,但老北京人对吃食的看重绝非一般地方可比。
想了解不同地域/国家的趣味文化,
请下载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穷游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穷游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