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本周要说在各国防务领域最大的“新消息”,莫过于印度进行的卫星拦截试验,作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反卫星技术的国家,印度在反导作战乃至太空战领域的发展毫无疑问反映了印度的“大国雄心”;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极为重要的兰卡威防务展本周开幕,对于该地区国家而言,这场海空展也透露了新的发展趋势。
印度的“大国存在”
本周印度进行的反卫星试验毫无疑问十分吸引媒体的眼球。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反卫星项目起源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2012年开始研发的反导项目,是后者的延伸。此次试验于3月27日印度当地时间上午11时09分进行,导弹从印度东部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岛上的四号发射位发射,并在不到3分钟能就直接命中了位于距离地球30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的目标卫星——2019年1月24日发射升空的Microsat-R照相侦察卫星。
印度的反卫星拦截弹此次是头回亮相
美国空军随后也证实了这次拦截,并称有至少270块碎片因为此次反卫星测试在太空中产生,不过因为轨道较低,这些碎片并不会对大多数主流航天器产生显著的损害。而据印度媒体透露,造成这一切的是一款新型的3级固体拦截弹,弹重18吨。
对于印度而言,在美、俄、中三国之后掌握反卫星技术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作为后起的当代新兴大国,能够进行反卫星试验这样相当高技术的试验,显然证明相比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印度毫无疑问在象征当代技术前沿的一些军事领域更有雄心壮志,也更有意愿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的研发和试验。
无论是拦截弹、卫星靶标还是反复逐步提高的试验,都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
当然印度之所以愿意投资研发本国的反导系统和反卫星武器的首要原因,还是在于比起英法等国,印度有更加迫切的实际使用需求和此类装备投入使用后极为明显的实际收益。而这一切,还要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军备竞赛现状谈起。
印度在发展反导力量的同时,也在构建弹道导弹武器系统
在国际上一提到核军备竞赛,首先必须提起的自然是美苏冷战期间开始、持续至今,并把英国和法国都裹挟进来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尽管美苏核武器竞赛曾经经历过50年代的科技竞争、60年代-70年代的数量攀比,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两国开始进行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谈判以来,美苏(后来是美俄)的战略核武器总数一直在稳步减少,双方的新一代核武器和核导弹研制虽然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但主要的目的也是基于汰旧换新的同时,在战略核力量技术上不落下风,基本上已经处于相对平衡和维持规模的状态。至于英法两国的核武器研发,在经历了早年追求战略自主的阶段后,随着对俄战略核威慑在技术上的实现,目前也处于维持现状并且有序更新的状态。
美俄的战略核武库在规模上已经基本稳定,处于武器汰旧换新的过程之中
然而印巴两国之间的核武器竞赛以及战略武器研发竞争的状况则不尽相同。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综合国力上差异巨大,印度在大多数领域都占据优势,但唯独在核武器和投送载具领域却只能和巴基斯坦平分秋色。核武器领域,印巴两国都掌握了原子弹小型化的技术,但又都没有在氢弹等更进一步的技术上取得可信的进展(印度一度在1998年核试验之后自称本国掌握了氢弹的武器技术,但别说外国军事专家不相信,吹了一阵牛之后,连本国媒体最后也不愿意多说了);在投射武器领域,两国也都已经实现了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针对对方领土全境的覆盖(如果以固体燃料、TEL发射车等弹道导弹系统的常见指标对比,巴基斯坦的弹道导弹系统甚至还更先进一些)。
比起印度的核武器,巴基斯坦的核导弹系统更加先进
这样的情况对于印度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而印度设法扭转这一局势自然是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投资加强核武器以及核武投送能力,另一方面则要研制反导武器,设法削弱巴基斯坦的反击能力,尤其考虑到巴基斯坦的投射载具数量有限,后者若能成功,对巴基斯坦的核打击能力毫无疑问能够实现有效的削弱——其实这一逻辑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在本世纪初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的时候中国政府担忧与反对的理由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只有20枚左右的“东风-5”战略导弹射程能部分覆盖美国本土,因此对美国的反导拦截系统颇为忌惮。
2000年以前,中国的对美核威慑实际上只有东风-5一种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印度才会在世界主要核大国几乎都无视印度核威胁,也没有明确将印度作为大规模核打击对象的情况下,主动上马反导系统甚至反卫系统,并且在过去的多年里持续不断地推进这套系统的研制。某种程度上说,印度研制这套反导系统一开始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巴基斯坦核力量进行“攻势防御”。
反导试验和反卫星试验在技术上有相当的相通性,某种程度上也有互相借鉴,相互促进发展的意思。印度此前发展的PAD/PDV和AAD系列反导拦截弹主要的拦截目标还是巴基斯坦各种射程数百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其作战高度分别为150公里(PDV)、80公里(PAD)和30公里(AAD),并具备有限的拦截中程导弹的能力;而反卫星武器要求攻击的卫星轨道据地面高度往往在数百公里(此次印度用作靶星的Microsat-R照相卫星的高度即使在近地轨道卫星中也不算高,但也有274公里),远远超出这些普通反导武器的攻击距离,而这一作战高度某种程度上又和中段反导有所重合,因此在发展中段反导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发展反卫星的攻击手段。
中段反导和反卫星在某些时候是相似的
不过反卫和大射高、大射程的中段反导在具体执行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卫星作为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其运行周期长,轨道本身也有很强的规律性,因此对于反卫星而言,可以通过长期观察和整理加以总结,属于能够“蓄谋已久”进行提前准备的类型。而反导系统无论是中段还是末段,都属于是“被动”迎击的即时反映,从探测、定位、计算诸元到拦截弹发射和与目标交汇,所有的过程必须在导弹命中之前执行。因此从对系统的技术要求来看,显然又是反导作战的要求更高。
对于印度而言,这套反卫星拦截弹很有可能在未来继续发展成为印度自己的中段反导武器系统,而相比之下,印度在拦截弹上目前已经能够在不顾可部署性的前提下初步满足中段反导性能要求,但其反导系统所需要的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研制要求对于印度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当中段反导系统所需要的大型远程雷达等设备很难在国际上轻易采购到货架产品的时候,印度能否很快突破这些难关,显然还值得继续观察。
马来西亚天空的未来
本周,一年一度的兰卡威国际海事与航空展在马来西亚正式开幕,作为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海事与航空展,兰卡威可以说是东南亚不少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这个东道主空海军建设情况的重要展示地。特别是今年兰卡威航展之前,有关马来西亚空军计划采购新型轻型战斗机的消息和竞标者之一的“光辉”战机的参展,无疑让这次航展又多出了不少“商战”的意味。
随着印度“光辉”战斗机投入量产,该机也慢慢开始成为航展上的常客
对于马来西亚这样看似在国际上“左右逢源”的国家来说,尽管在国际上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美俄两边都采购到主流的出口型战机,但受限于马来西亚每年35-40亿美元左右的军费总额,空军实际能够用于采购新型战机等装备的经费每年只有几亿美元,考虑到当代战机越来越昂贵的价格,这点钱其实很难让马来西亚快速实现战机的换装。
马来西亚目前有3个主力战斗机中队,合计39架战机,其中8架F/A-18D和13架米格-29都采购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服役时间都已经超过25年。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并没有能力对战机进行延寿大修,对这两款战机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装,使其具备四代半战机的作战能力则在效费比上显然不划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马来西亚空军迫切需要采购一型足够廉价,但又具备相当作战能力的战机,以便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替换掉这些老旧战机。
相对而言,马来西亚现役战机中的苏-30MKM是最年轻的战机
由于相当注重战机的价格,以便用有限的军费采购足够数量的战机,因此马来西亚一开始就选择了价格相对低廉的轻型战斗机作为考察对象,而放弃了继续采购苏-30MKM这样的重型战斗机。这一方面是因为俄制重型战斗机尽管性能可以符合马来西亚空军的需求,但在价格上已经接近同代的西方战机。按照最近印尼空军购买11架苏-35耗资11.4亿美元的价格推算,马来西亚采购类似级别的战机(苏-35或者苏-30SME)的单价也会在8000万到1亿美元左右浮动,这意味着接下来很多年马来西亚空军的全部采购经费都要用于替换的重型战机之中——考虑到目前的18架苏-30MKM已经因为维护困难和使用成本高昂,一度沦落到只有4架战机可用的状况,马来西亚空军两次踏进同一个坑里显然是很不明智。
此次飞行表演中又连连出包,马来西亚空军换战机的需求应该很急迫
至于欧洲和美国的战机,在目前的框架下,小批量采购欧洲乃至美国的战机显然更加不可能便宜。当下的西方战机里,美制F-16和瑞典的“鹰狮"可能是唯一有望将单机价格控制在1亿美元以内(当然肯定是接近1亿美元)的选择,至于欧洲双风这样的中型战斗机或者美国的F-15系列战斗机,那么采购价格更加会完全失控地向上飙升,马来西亚空军很可能会面临每年装备费只能买得起1-2架战机的窘境。
看得出俄罗斯对于向马来西亚推销雅克-130很感兴趣,但以马来西亚的作战需求,该机并不适合做防空战斗机
也正因此,目前马来西亚考察的三款战机:JF-17“枭龙”,LCA”光辉“和F/A-50"金鹰",毫无例外都是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轻型战斗机。要用廉价战斗机达成较好的战斗性能,对于战机本身的考察就很关键了。
在这三款战机里面,此次兰卡威跳的最高的自然是印度的“光辉”。与之前使用预生产型飞机参加航展不同,印度这次派遣了正式量产的第9架和第10架“光辉”参加兰卡威航展,理论上也有利于让马来西亚方面近距离考察该型战机,但是“光辉”本身作为一个老大难项目,虽然如今总算是投入量产了,声誉显然并不太好。一来该机的生产速度一直提不上去,量产5年也没有完成第一个中队的交付任务,马来西亚虽然不可能大批量订购,但这么慢的生产速度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光辉”目前的量产速度显然不能满足快速交货的需求
从技术性能上看,“光辉”目前使用的雷达和航电系统,基本还停留在本世纪初的标准四代机技术水平上,对于指望购买战机满足未来需求,甚至还要考虑和新加坡空军对抗的马来西亚空军而言,性能是不太够的。
如果考虑到机载设备和武器来源方面的问题,“光辉”身上的问题就更多了,目前“光辉”使用的雷达是以色列生产的EL/M-2032雷达,空空导弹既有以色列的“德比”也有俄制R-73,在出口的时候就需要多方调度和获得出口许可,手续什么的也要麻烦不少。总之,要是马来西亚选了“光辉”那样未经验证,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战机,可能真就得查查两边有什么惊天贪腐弊案了。
相比之下,F/A-50在性能和可靠性上都要比不靠谱的“光辉”要好得多,作为韩美联合研制的轻型战斗攻击机,该机的出口障碍很小,且在此之前该机的教练攻击型号已经连续获得印度尼西亚、伊拉克、菲律宾和泰国等多个国家的订单,其中好几个还是东南亚地区的领国,表明该机在相当程度上符合这些国家的需求。不过这几个国家采购的教练攻击型主要被用于执行战斗入门的高级教练任务,同时承担部分辅助的对地攻击任务,与设计作为轻型战斗机的F/A-50并不完全相同。
其他国家购买的T-50系列更加注重对地攻击能力
作为战斗机的F/A-50显然应该要能携带更多的空战武器,同时具备更好的机载电子设备,该机也使用以色列的EL/M-2032雷达,并计划挂载美制AIM-9和AIM-120系列空空导弹。之所以说是计划,在于目前具备这一能力的F/A-50Block20批次还在研制之中,而已经投产的Block10批次则只能使用AIM-9系列空空导弹。虽然相关的工作对于有美国支持的韩国来说并不困难,但考虑到F/A-50Block20批次2019年才会正式开始研制,该机目前还无法提供实际的样机以供测试,这会是该机在竞标中的不利之处。
看起来很先进的空战版F/A-50今年才刚开始研制
相比之下,尽管各方都不敢对JF-17“枭龙”过分乐观,但不得不说在目前的竞争者中该机的状态最为直观和成熟,目前“枭龙”Block 2批次的战机已经基本完成了批量生产交付巴基斯坦空军的工作,而缅甸空军也已经接收了本国的第一批“枭龙”。因此一方面Block2水平的“枭龙”不仅可以随时进行实机考察和测试,也可以在获得订单后迅速投入生产,而使用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Block 3型也已经投入原型机研制,后者比起现有的“光辉”和F/A-50在技术上的优势则会更加明显。
缅甸选择“枭龙”几乎可以看做是对该机效费比高的最好评价
作为中国目前在出口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战斗机,“枭龙”对于那些经费紧张的同时又有较高性能需求的国家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枭龙”此次能否在马来西亚胜出,显然值得我们期待。
- 完 -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