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带孩子到浙二眼科中心看眼睛,真是挤也挤不进去,人太多了。今天倪主任专程到学校里来,机会很难得,有个问题我要好好请教下!”周三晚上6点,35岁的王女士下了班,直奔杭州翠苑一小五楼阶梯教室,准备参加一年级家长新学期“第一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阶梯教室气氛热烈,近200位家长相继落座。讲座刚开始,主讲嘉宾——刚刚结束下午门诊匆匆赶到学校的浙二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就被闪光灯捕捉了,好多家长纷纷打开手机拍照、录制视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认真记笔记也是现场“标配”。
由钱江晚报、浙二眼科中心和蔡司光学联合主办的“倪叔叔谈爱眼”防控近视公益系列活动第二场走进翠苑一小的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家长群的热烈讨论,他们总结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涉及护眼灯、防蓝光眼镜、OK镜等。
学生流行上网课
用眼负担增大
毛女士有两个孩子,大宝在上四年级,二宝还是个一年级新生,她隐隐约约有个担忧,担心小女儿走大儿子的老路。
“大儿子视力一直挺好,到了三年级不行了,眯着眼看东西,带去一查200度近视,这让我有点接受不了。按照医生的说法,控制不理想的话,若每年进展在75度以上,将来就会是个高度近视。”
和其他家长交流之后,她发现三年级里的“小眼镜”经常是一起窜出来的,特别是到了第二个学期,多一点的可能一个班40多个人里有十几个近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毛女士也进行了反思,她怀疑,会不会是网课的负担压力太大。“现在线上教育产业很发达,课程质量也不错,大儿子在上英语、绘画、书法的网课,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上1个多小时。”
钱报记者也请教了讲座现场的老师,他们谈到两点,到三年级之后,一方面学科增多,学生开始学英语,学业压力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家长额外给孩子增加作业,或者报的补习班的确也会增多,网课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
对于“分水岭“和“新杀手”
眼科专家如何解读呢?
倪海龙主任说,一方面,一、二年级通常没有带回家的书面作业,最近教育部门已经在行动在落实。而三年级起学科增多,作业量增加,很多孩子们因为不良的阅读书写习惯更是人为延长了作业完成的时间。另一方面,三年级前一些孩子已经开始视力下降,近视发生,但未接受专业检查未配戴眼镜,被误认为没有近视。而三年级起,已经看远明显模糊影响学习,从而接受了配戴眼镜矫正。
对于“新杀手”,倪海龙主任说,从家长的反馈来看,网课的时长一般都在一个半小时,夜间室内用眼时间比较长,一个是长时间用眼的问题,容易造成视疲劳,另一个是如果室内照明环境较差,比如灯光过于昏暗,也容易造成夜间用眼负担增大。
“如果家长觉得上网课仍有必要,上课时把房间顶灯打开的情况下,再在旁边放一个台灯,增强局部照明。另一个上网课也要遵循20-20-20法则,就是用眼20分钟后,要抬头眺望远方20英尺(6米)外至少20秒以上。”
别让网课占用孩子
户外活动时间
说到网课,倪海龙主任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网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这并不利于防控近视。
对于防控近视而言,户外活动到底多重要?讲座时,倪海龙主任用一组数据进行生动说明,并引起了现场家长的议论——
科学家关注了在新加坡与澳大利亚悉尼就学的6到7岁华裔儿童的近视发生情况。在悉尼,只有3.3%儿童近视,而在新加坡,有接近30%的儿童近视。悉尼儿童的室内阅读时间并不比新加坡少,但是悉尼的儿童拥有明显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周约为13.75小时,而在新加坡每周则只有3.05小时,这是造成近视发生率相差近10倍的主要原因。
“对青少年来说,造成近视发生发展最大的环境因素有两个:太近距离太长时间用眼和缺乏户外活动。要预防近视,要用行为来改变自己,站在家长的角度,不能让孩子‘宅’在家里,而是提高他的学习效率,保证孩子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同时家长要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过于使用手机,要监督引导孩子的书写阅读姿势,并多多陪伴孩子一起户外活动。”
如今,学校也很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钱报记者了解到,翠苑一小专门制定了方案,在优化照明设备、课桌椅等视觉环境下,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上午“大课间”、每个课间让孩子走出教室,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倪海龙主任指出,户外活动与户外运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运动对场所、强度和动作规范是有一定要求的,孩子们是很难做到一定的运动时间的。防控近视,我们更提倡的是“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很安全的,是很经济的、免费的,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如在户外,散步、跑步、骑自行车、踢球、荡秋千等等,都算,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实现的。
倪海龙主任解释,在户外,光照能刺激眼睛释放阻止近视发生眼轴延长的保护物质;户外光照度强,瞳孔缩小,焦深大,成像质量高,户外所有注视目标均为远距离,因此看得清晰看得舒适。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琪 通讯员 陈丹
值班编辑:张琴
猜你喜欢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钱江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