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大家中午好呀,不知道你们今天刷微博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杭州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男孩,大半夜骑着自行车逆行,被执勤的交警拦下了。他风平浪静地打了一个电话,然后突然崩溃了。
对于男孩的大哭特哭,交警没有嘲笑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是选择理解与安慰:
“男孩子嘛,发泄一下也可以……工作太累了,请假歇歇嘛。”
多好啊,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何种性别,都有选择脆弱的权利,而不是粗暴地让男性归于刚强,女性归于柔弱。
今天,我们也想和你分享一些有关脆弱的瞬间。希望看这篇文章的你,也能卸下自己的铠甲。
累的时候,别强撑,适当脆弱一会吧。
前几日回家,在饭桌上聊起一个交好的叔叔住院的事情时,我爸突然来了一句:
“前段时间你爸也差点死了。”
我顿时一惊,完全不知道怎么接,就看我妈白了我爸一眼,继续吃她的饭。
感觉到我的惊讶和兴趣,我爸接着说:
“那段时间我老觉得后背、胸口疼,还有点咳嗽。去体检的时候,医生说发现肺部有点阴影(我爸是老烟枪),当时我就想:完蛋了,我肯定得了肺癌。”
事实上,他就是有点感冒。
所以对着我爸兀自醉在悲哀中的样子,我妈一边和我挤眉弄眼地表达着对他的不屑,一边补着刀:
"堂堂一个大男人,自己都能把自己吓死,简直脆弱得不得了!“
说完,我就看见我爸尴尬无趣地闭上嘴,同时还收回了他比划时的手舞足蹈。
他那般陌生又熟悉的孩子气,活像我小时候顶嘴被训, 在不服气的同时,又只能默默吞下委屈一样。
唯独不同的是,现在的我能理解他。
能理解他的沉默,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理由加以反驳,而是为了逃避自己身为丈夫和父亲,却在妻女面前承认脆弱时的难堪。
但是,我并不认为于男人而言,承认脆弱是一件丢脸的事。
读大学的时候,室友小A曾经对我说过:
“我男朋友遇到什么事从来不会和我讲,可是上次他妈妈住院的时候,他却在我怀里哭了。那时候,我觉得再成熟强大的男人心里都始终住着个小男孩。
男生比女生其实更脆弱,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保护。”
听了这话,我觉得哪里对,哪里又不对。
和我爸不一样,小A的男友在面对小A时,自然会少一些父亲面对女儿时需要维持的威信和尊严。
因此,正如我妈可以毫不留情面地戳穿我爸的 “愚昧”一样,小A也确实读懂了男友内心的脆弱时刻。
只是让我费解的是:为何当女生在一段关系中表现出脆弱时,旁观者大多会默认为习以为常。而当男生在表达类似情感的时候,观者却往往感到惊讶、反常、甚至引发出一连串的解读和判断。
我能想到的原因是:
不是男生不会脆弱,而是社会的认知不容许男生表达脆弱。
因此,对生活在这个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社会中,众多整日在各式女权、女性主义、以及性别平等的舆论中站队的现代人,我很想问一句:
这算是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吗?
若不是,这算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吗?
世界文明发展到现在,延续了千年至今的男权社会依然固若金汤,他们牢固地掌握着人类社会中的权力、资本以及话语权。
即使,强大也是把双刃剑。
男性在生存能力上的强势与主导,使他们理性、强大的个人形象和能力在积累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被固化、甚至神化。
因此,他们的感性需求和情感表达也在高压的社会责任下被弱化、甚至忽略。
即使,他们同样拥有如此表达的需求。
这样的文化催生出的衍生品“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在中国口口相传的理念,也便拥有了化身真理的勇气。
以至于到了今天,男性在面对危机、挫折以及打击时,若表现出怯懦、畏惧、或者如哭泣一般直白的情绪宣泄,似乎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成了一种会激起群众要么不齿、要么格外同情的“异常表现”,更为“男性比女性还要脆弱”的命题提供了充分的生长土壤。
即使,这根本就是个假命题。
无论男女,本就应该各自拥有表达情感的自由。一个有包容性的社会,就应该允许个体情感的不同表达。
无!论!男!女!
把男生的脆弱当软弱,却视女生的脆弱为寻常的隐形歧视,既是对男生的苛责,也是对女生的轻视。
尤其是在号称“中产青年高知聚集地”的某乎,在问题「男人脆弱起来会有多脆弱」的主页里,仍然有众多可能曾经为女权和性别平等背过书的女性用户,正用着非常“善解人意”的回答赚取着成千上万的认同和传播。
比如:
请问,中国成千上万的单身妈妈、离异女性,在失去了男性的“庇护”之后,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吗?
还是说在有男人存在的社会单元中,女性就应该成为站在男人身后“背后的人”?
即使在眼下的社会现状里,这对女性而言,的确是获得富足无忧的生活最轻松的途径。
可这样,这种说法就是对的吗?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
作为被视为主体的男性定义的女人,在看似为性别平等而努力着的时候,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帮凶。
因为她们在为男生的脆弱时分划重点、抛热泪的同时,也反向证明了:
与男生相比,女生的确是作为“他者”,依附于男生的强大,并且拥有着脆弱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长此以往,女生便在这样的认知中习惯依赖、习惯示弱、习惯用更加“懒惰”的人生态度享受着男权社会为女生创造的红利。
即使代价是某性侵维权运动的失败,关于某性别平等振臂呼吁的最终消亡。
因此,真正奇怪的事实并不是脆弱起来的男生可以比女生更脆弱,而是那些喊着“男女生而平等”的男女生们,却沉溺于男性“生而坚强”,否定了 “女性也可以顶起半边天”的可能。
这才是让男生不敢在舆论中表达脆弱的元凶,才是让女生躲避在“脆弱”外壳的避风港里偷懒的同党。
正如康德所言,懒惰和怯懦是使人沉溺于快乐却不成熟的源头。
而不成熟带来的则是被未启蒙的愚昧束缚住的思想自由。
而那样的人生,注定是无法真正快乐的。
欧巴 | 作者
《在切瑟尔海滩上》| 插图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实习僧”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实习僧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