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期,
毫无疑问出现在两宋时期。
在宋朝城市,则满大街都是茶坊。
宋朝也流行“斗茶”,
不论是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
还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
只要有闲暇,都喜欢坐下来,
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
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
茶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上层社会更是以烹茶为风尚。许多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在茶文化鼎盛的两宋,饮茶是生活方式,而斗茶是时尚!
而今斗茶比赛遍布全国,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广西也是产量高的茶区。以六堡茶为例,2018年梧州六堡茶产量超过1.52万吨,综合产值达55亿元,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广西人自己的斗茶大会来了!
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
时间:2019年4月10-11日
地点:南宁南湖名都大酒店3、48、49楼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携手梧州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与您相约最美四月天!
本次斗茶大会以茶为媒,推动区内外茶文化交流,以创新的斗茶活动形式,助力广西打好六堡茶产业这手好牌。
4月1-2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在梧州深入调研期间,对当地政府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联合通过举办斗茶大会的方式扩大六堡茶知名度、美誉度的做法表示赞许,要求梧州市和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扶持茶企做大做强,同时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提升六堡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六堡茶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
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清中期以后,六堡镇出产的六堡茶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在合口码头被压入箩筐,装上尖头船,然后沿着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这条“茶船古道”运往广州和港澳地区,再出口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一种独特的历史名茶,一条蜿蜒的古老河道,在悠悠岁月里,把梧州与整个世界勾连起来,那就是六堡茶以及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茶船古道”。
六堡茶自清代开始成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并在19世纪开始走向南洋,成为出口量比较大的侨销茶。民国时广西的贺县、岑溪、藤县、横县、兴安和广东的肇庆、怀集、茂名等地均有六堡茶的生产和制作。
1950年后基本变为仅出口的茶不再有内销,在50年代开始蒸汽渥堆到60年代的冷水渥堆,六堡茶的加工分化出了两种工艺,一种是六堡当地世代延续下来的自然陈化的传统工艺,另一种是大规模生产的、人工加湿加水的发酵工艺。所以一般前者称为传统工艺,后者叫现代工艺。
到了80年代,大部分厂家都采用了现代工艺生产,只有六堡镇的厂和茶农保留着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生产至今。六堡茶传统工艺保留在原产地并一直传承,现代工艺来自贸易商的创造,产生于香港的仓库,成熟于梧州的车间。
六堡茶的魅力是“越陈越香”,传统工艺的特点是自然而优雅的老去,现代工艺是快速地发育成熟,中间有人为加速的后发酵,这是两种工艺的最大区别。
六堡茶的传统工艺是六堡茶得以成名的工艺,是六堡茶农的智慧的结晶,是上天给予六堡人的恩赐。
六堡茶的现代工艺,是现代的人们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而对六堡茶的发扬和光大,是现代人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对传统工艺的丰富和完善。
六堡茶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并存,将使古老的六堡茶在现代社会愈来愈散发出多姿多彩的迷人魅力。
采用现代工艺(其实包含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加工的六堡茶产品,区别很明显,采用现代工艺加工的六堡茶产品,表现出明显的红、浓、陈、醇特征,而采用纯传统工艺的生产的六堡茶,如果用苍梧县群体种原料制作,则呈黄红色、回甘明显,一般陈化够年份,两种工艺生产的六堡茶都会有槟榔香,现代工艺的六堡茶一般是熟香为主,因为原料的不同会有许多的不同如枣香、参香、菌香、药香等。
活动日程
(一)开幕式暨2019中国六堡茶“五进”推广活动启动仪式
时间:4月10日上午9:00-10:00
地点:主舞台区
(二)斗茶大赛(两场)
第一场:4月10日上午10:00-12:00;
第二场:4月10日下午15:00-17:30;(茶艺表演配合,时间:4月10日下午14:30-15:00)
地点:主舞台区(斗茶文化——穿插茶文化知识抢答环节)
(三)名家讲座(两场)
时间:4月10日下午15:00-17:00
地点:主舞台区
(四)斗茶赛颁奖礼及六堡茶收藏拍卖会(茶艺表演配合,时间:4月11日上午9:00-9:30)
时间:4月11日上午9:30-11:30
地点:主舞台区
(五)全民品六堡茶活动
时间:4月10日-11日全天
地点:3楼
(六)茶企及产品推介会(10场)
时间:4月10日-11日全天
地点:3楼舞台区(七)六堡茶非遗技艺展示
时间:4月10日-11日全天。
地点:主舞台区旁,非遗技艺展示区
✪
✪
✪
✪
来源:广西云发布厅
编辑:罗珊珊
责任编辑:蒋晓伶
值班主任:叶焱焱
值班编委:曾俊峰
点亮告诉更多人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新闻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