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娱理,一个专门深挖娱乐圈幕后故事的号。
上海VS北京电影节官方海报
从这个世界有电影节开始,与之相伴的除了电影作品,还有海报。
19世纪中叶,法国人朱利斯·谢列特为歌剧设计海报,各个艺术门类的活动开始与海报结下不解之缘,谢列特也被称为“现代海报之父”。直到电影诞生以后,海报成为让不少影迷青睐的收藏。因为,每一部电影都有五花八门的海报。当然,为电影服务的电影节也可以有它的海报。
海报是电影节最实用名片,也是让全世界的影迷了解它的第一扇窗口。我们这些热爱电影的盆友,总喜欢在每一个关注的电影节开幕前等待它的片单和海报。海报是象征,传达着电影节的艺术理念是先锋,还是保守,是突破创新,还是继续为某种艺术理念坚守阵地。
当然,一张好的海报,除了能明确告诉我们举办日期、地点和地域特色外,也还能让我们思考电影是什么,电影和历史、人类的关系等严肃话题。
本届戛纳导演双周,影评人周官方海报
1932年,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举办。如果威尼斯电影节是地球最古老的电影节,那这一届电影节的主海报也算是世界上第一份电影节海报了。
这张海报上展现的是水城的美丽夜景,一枚弯月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水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岛屿和教堂圆顶在夜与雾中若隐若现,一根古典立柱高高耸起,柱顶站着张开双翅的狮子,那是威尼斯的象征。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还不是金狮奖。
如果不是海报正中的一盘胶片,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水城的旅游宣传海报,请不要嫌弃它的功能。在电影节最初建立的时候,地域特色当然是最需要让全世界的电影人铭记的重点。戛纳电影节也不例外。
第一届威尼斯+戛纳电影节海报
在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上,抽象化的棕榈树和大海成为衬布,一对法国男女身穿正式礼服,也或许是婚服,载歌载舞,沐浴在蔚蓝海岸的美景中。那时候的戛纳电影节显然还没有竞争的意味,也没有如此严苛的评奖机制,休闲、友好、浪漫新生是它想告诉世界的第一印象,甚至连电影元素都顾不上了。
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在1946年举办,距离二战结束刚刚不到一年,法国整个国家都满目疮痍,人们亟待从废墟中重新建立生活。而这一年的戛纳电影节,非常国际化,美国的比利·怀德,英国的大卫·李恩,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罗西里尼都带着作品前来展映。
当电影节的海报将地域风光和电影元素融合在一起时,我们会从中思考电影和电影节举办地的关系。从1946年开始,戛纳这座小城便和这个伟大电影节同呼吸共命运了,1947年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中,戛纳的风光被放置在巨大的摄影机“肚子”里,这一象征寓意非常直接。
1947年戛纳电影节的海报
1932年第一届海报,则奠定了威尼斯电影对威尼斯这座城的从属关系,威尼斯电影节一直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它更像水城的一道风景,但它并不意味着水城的全部,这座整体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魅力不只限于光影之中。
没有详细的柏林电影节早期的资料,但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电影节和城市的关系,这四年的柏林电影节海报传达得更为特出。
从2016年开始,可爱的大熊,作为电影节的标志,便出现在柏林的各大景点、大街小巷之中。柏林电影节的举办地和影节宫也放在繁华的波茨坦广场,周围现代建筑林立,柏林墙碎片作为装置摆放其间。而今年,柏林电影节海报中毛绒绒的熊们也露出了真面目,它们的扮演者是柏林电影节的粉丝们。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官方海报(部分)
我们把话题拉回时间线开端。
在各自举办了前几届电影节之后,威尼斯和戛纳海报设计无外乎是电影元素和地域元素的拼接,威尼斯甚至连续多年是胶片和地球的结合,简单的构图,强化了视觉传达效果,这跟当时欧洲流行的新平面运动设计理念相符。
该理念的特质在于,首先,海报普遍强调图形简单,胶片、摄影机、场记版等电影元素,地球、地域象征符号、文化符号等都扮演着重要地位;其次,强调线条的作用;再次,象征符号的运用;最后,少许对工业和机械的崇拜也流露其中。
第三届戛纳电影节的海报非常漂亮,主体是一个由各国国籍缠结而成的摩登女郎,她把一条胶片高高举起,胶片的曲线和女郎的身体曲线构成一幅政治意味和艺术感极强的画面。
此后几年,各国国旗一直都是戛纳主海报的重要元素。在手法上,简体元素拼接、创意手绘、法国传统版画等各风格也轮番上阵。
1949年和1952年的戛纳电影节海报
对威尼斯电影节海报来讲,胶片元素的不可或缺一直持续到了1957年。随后威尼斯电影节开始走入动荡的三十年,海报设计受双年展艺术设计潮流影响越来越深,几何图案作为传达主体变得越发重要。
80年代开始,柏林电影节也时常走元素拼接路线。
在1983年第33届柏林电影节主海报上,一直睁开的眼睛俯瞰绿色大地,它长着一双彩虹色的翅膀。在1984年,这只眼睛被作为胸针别在外套上,一条彩虹色的领带非常亮眼。1985年,柏林电影节率先戛纳把台阶用在主海报上,彩虹色部分成了在台阶上飞起的一男一女。
1983至1985柏林电影节海报
直到进入21世纪,作为世界上最具备先锋理念的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才将海报设计理念回归德国,强调结构主义和视觉功能的包豪斯学院代表拜耳的风格被运用到设计思路上,去除花边和复杂图案,强化几何色款和字母的运用。字体编排甚至会构成整张海报的视觉主题。
2003年,柏林电影节的海报主体就是一个大写的字母B;2011年,这个“B”成为唯一主体,四周被画上发散性的光线条纹,像红五星一般闪耀光芒。
2003和2011年的柏林电影节海报
柏林电影节主海报设计对字体编排的运用,在2010年最为极致,据新浪娱乐介绍,在这一届电影节海报上,“绘图设计师集合了自柏林电影节1951年开办以来所有参与电影的名字,约合15000个不同的电影名被用来创作今年的新海报。”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介绍说,“倘若有足够的耐心,每个人都能够找到TA所喜爱的作品。踏寻历史足迹,我们想表达对每一个给柏林电影节增光添彩的艺术家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9年,迪特正式宣布卸任。
左:2010年柏林电影节海报
右:前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摄影:刘敏)
进入90年代,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在海报设计上,开始考虑以人物为主体。但其实,1981年柏林电影节已经用人物头像当过海报了。
1992年5月,好莱坞影星玛琳·黛德丽去世,她生于欧洲德国柏林,在1931年拿到第四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后。戛纳电影节为了表示纪念,将她的照片作为当年主海报。这是戛纳电影节首次使用电影名人当海报。
1981年柏林电影节和1992年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明星脸也成为戛纳电影主海报的重要设计元素。
2007年戛纳60大寿,海报上直接是一群人的“合照”,包括佩多罗·阿莫多瓦、萨缪尔·杰克逊、布鲁斯·威利斯、杰拉德·德帕迪约、简·坎皮恩、朱丽叶·比诺什、王家卫、佩内洛普·克鲁兹和苏莱曼·西塞。
2007年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
2010年,朱丽叶·比诺什挥着毛刷刷出CANNES字样;
2011年,戛纳继续沿用“女性主题”,费·唐纳薇接棒比诺什,人物姿态取材《一个堕落儿童的雕像》,造型让人难忘。
2010和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海报
2012年,戛纳电影节主海报更是迎来了玛丽莲·梦露。摄影师Otto·L.Bettmann拍摄的梦露吹蜡烛照片,像是为65岁的电影节庆生。
电影节官方表示,“尽管梦露已经去世了半个世纪,但她似乎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她是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是永远的时尚icon。”梦露的这张海报如今已变得炙手可热,在当地的老海报商店能够卖到75欧元的高价。
2012年戛纳电影节主海报
2013年,戛纳电影节沿用2011年的设计理念,向导演保罗·纽曼与其妻子乔安娜·伍德沃德致敬。
2015 年,纪念英格丽·褒曼诞辰100周年。
2013和2015年的戛纳电影节海报
2017年戛纳电影节主海报上,曾出演维斯康蒂《豹》的意大利电影演员克劳迪娅·卡汀娜快乐的跳起舞来。
欣喜的卡汀娜向戛纳电影节官方表示,“我不记得摄影师名字了,这张照片让我想起我刚当演员的时候,我完全无法想象有一天会在最负盛名的戛纳电影宫再次见到自己。”
2017年戛纳电影节主海报和卡汀娜本人的照片
威尼斯电影节尝试用人物当海报主体是在1997年第5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在那一年日本导演北野武凭借《花火》拿到最高荣誉。
这一年,意大利国宝演员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登上威尼斯电影节主海报。
但从那之后,威尼斯电影节的海报再没使用过人物当主体。
1997威尼斯电影节海报
可以说,当一个电影节走过几十年风雨,多少大导演、演员从它们的平台中走出来,拥有深厚积淀之后,稍微努努力,主海报设计便不会再像早年那么空洞了,数字和技术的进步,让设计拥有了更多可能性。而至少,从迷影角度讲,在电影素材中取材也成了最能引起影迷共情、最简单直接的设计方式。
2006年,戛纳电影节海报取材自王家卫《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身旗袍在黑暗中走下楼梯的剧照,光影勾勒出张曼玉曼妙婀娜的身材曲线,这幅剧照是对王家卫典型创作风格的精准传递。
当年,王家卫担任评委会主席,他是戛纳电影节史上首个华人主席。
2006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2008年,海报中的女人遮住自己的眼睛,海报设计理念来自大卫·林奇的电影创作;
2009年,吊带裙女人的美丽背影,则是致敬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他于当年7月去世;
2008和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海报
2014年,演员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在《八部半》里的标志性剧照成为设计素材,登了戛纳主海报,也登了威尼斯主海报,马斯楚安尼老师真的是电影节海报简史里的大赢家。
2014年的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海报
2016年,戛纳官方介绍主海报时说,“台阶、海洋、地平线:一个男人朝着梦想拾级而上,地中海的暖色调被熏染成了金色。”这一届致敬了让·吕克·戈达尔的《轻蔑》,而主体中的台阶也强化了戛纳电影节竞赛的氛围。
2018年,戛纳电影节则又以海报的形式致敬了让·吕克-戈达尔,画面主体来自电影《狂人皮埃罗》的经典剧照。戛纳啊戛纳,你怎么那么爱这只“臭老鼠”呢?(该词来自《脸庞,村庄》)
而让人伤心又期待的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海报,是否会向瓦尔达奶奶致敬呢?
2016和2018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手提金棕榈的瓦尔达
戛纳电影节从电影中取材进行简单的再设计,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擒获影迷的心,这两年的海报也引起了争议,2018年这张被骂配色太丑。
我认为,这几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海报在这个设计思路上做得最好。从2012到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官方聘请了意大利艺术家西蒙娜·马西为电影节手绘放映片头和海报。
2012年到2015年,四届电影节海报分别以费德里科·费里尼的《船续前行》、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的一日》、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和维姆·文德斯的《咫尺天涯》为素材,创意和风格不禁让人拍案叫好。
2016年,红衣观众拉开蓝色银幕,更是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向我们传达了影迷和电影的美妙关系。
这一组五张海报则是我个人的最爱。
2012、1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海报
2015、1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海报
14年海报见上文
除了早期的稚拙不提,欧洲三大电影节在海报设计上也有失手的时候,1998年,戛纳电影节主海报中漫天纷舞的胶片让人抓不住重点。
1995年那个小婴儿实在不“可爱”,拼贴之拙劣堪比今年的北京电影节。
1995和1998年的戛纳电影节海报
但我们和欧美的差距还是明显的。反观亚洲甚至国内电影节,至少在设计理念上,在思考电影是什么所抵达的深度上,亚洲都远不及欧美做得好,甚至在突出地域特色上,亚洲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项也显得捉襟见肘。
倒是这几年金马奖的海报做得不错。
第55届金马奖的主视觉海报上的重重山峦,是李安、巩俐、侯孝贤等人的侧脸,寓意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第54届金马奖海报,致敬了王家卫经典作品《春光乍泄》。
第53届金马奖海报则致敬了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1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海报让国内的朋友耳目一新,香港电影金像奖海报一直以来都是以金像女神为主体元素。它的理念其实与威尼斯早年风格有所类似。
上海电影节早年以金爵为元素的设计,则又有柏林早年和威尼斯十年前的风格。
不管影迷们对北京电影节的海报之苛刻,还是对今年上海电影节海报的宽容,都说明海报对一个电影节的意义和价值。而设计一张好的海报,不仅能让这个电影节立稳世界各大电影节强者之林,还能彰显独特之姿。
或许,未来的北京电影节主海报的格调会让你“高不可攀”呢。
2016和19年香港电影节海报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浪娱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浪娱乐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