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安徒生无罪,别再用“女权”搞大字报了

作者:腾讯娱乐 来源:腾讯娱乐 公众号
分享到:

04-04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来源:蹦迪班长

id:MrSugar008

为文艺复兴而蹦迪


▲图:平田昭吾《安徒生童话故事连环画》


文:隔壁王同学

爱吃唐僧肉的大盗贼


前几天,已经去世140多年的安徒生及其名作《海的女儿》又引发热烈讨论。有位女士/母亲义正言辞地提出,她从来不给孩子讲这种"经典童话",认为这是男人写来欺骗女性的,充满了性别歧视……



说实话,看完类似的"考据"和"分析",我有点哭笑不得。


不知从何时起,给所谓经典"翻案"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一种睿智的象征。打着"毁童年"的半面大旗,抖着半瓶子不满的机灵,从琼瑶剧到童话故事,一个个都要"深挖深掘",土法炼钢似的想树立点什么。


▲很多人可能都没看过《新月格格》,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毁童年"、"坏三观"的杰作


电视剧什么的也就罢了,这回波及到童话故事,我是真不能忍了,您当做专业研究的都在吃干饭吗?


今天,我就简单来辟个谣,顺便请这类家长收一收自己的神通。


1.当我们讲童话的时候,

我们到底在讲啥


现存的童话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像"格林童话"这样的,由知识分子收集整理的流传在民间、由广大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即使经过改编,也属于集体创作的范畴。


实际上历史上最出名的(但不是最早)给童话"翻案"就是格林兄弟。当时德国正处在中世纪末四分五裂的阶段,在拿破仑的入侵下才迈向了现代社会。德国整个思想界继而泛起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思潮,小哥俩就此把民间故事当作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财富,想从中挖掘出一种民族性的集体意识。


▲国内这个版本很不错,估计也是不少同学的童年记忆


关于"格林童话"的版本、译制及其他相关问题,彭懿老师在他2008年的博士论文《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中写得非常清楚,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彭懿老师论文中部分图表的截图,文献十分扎实


▲这本书是对该论文的总结,通俗易懂


另一类就是像安徒生这样的专业作家,他们是用文学创作的思维与方式来进行童话写作。当然其中可能会有对民间故事的借鉴,比如安徒生就吸收了不少《一千零一夜》的情节。但总体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个人风格与特点,比如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更唯美主义,安徒生相对比较朴实。


▲《快乐王子》更偏向寓言,有着更强的批判精神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特别知名的一篇,小美人鱼的形象随着影视化、游戏化更是深入人心。


▲1989年迪士尼动画电影《小美人鱼》


▲FC游戏《小美人鱼》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篇爱情悲剧,但实际上这里面有比"爱情"更厚重、更珍贵的东西。


只要你买到的是正规翻译出版的版本(包括英译本),就会发现里面的小美人鱼并没有跟王子有直接的言语交流,他全程都不知道是她救的自己,至于王子的结婚对象就更不知道了。



可能唯一能称得上"坏人"的就是海底的巫婆,但人家也是秉着契约精神,用嗓子换双腿,事先讲得明明白白,并没有什么欺诈行为。



所以这个故事里并不存在事实上的欺骗和侵害,小美人鱼最后变成泡沫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这是我看的版本,中文版我还是推荐叶君健老师翻译的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这就是男人的陷阱,是让我们女人做出牺牲,为了爱连命都能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家的性别与作品主旨之间不存在定性关联。男性作家也不一定都是满脑子的"直男思维",比如《红楼梦》、《金瓶梅》都有对女性命运的深刻人文关怀,只要简要地翻一翻文学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贾宝玉的"好色"并非一般意义上淫乱


再来看《海的女儿》故事本身。


故事开端说她是最小的女儿,其他姐姐们都成年了,能到海面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跟所有青少年一样,咱们的小美人鱼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想突破某种壁垒与边界。


▲小美人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当她遇到了王子,她没有选择把他带回海底(西方神话故事中人鱼会迷惑出海的人,进而把他们带到海底,像《加勒比海盗4》里的美人鱼都已经算很美化了),而是选择冒险把他送回安全区域,这里能看出小美人鱼不仅是善良,而且很勇敢,很有决断。


▲善良而勇敢的小美人鱼


▲美人鱼和海妖塞壬根植于海洋文化,反映着西方人对远航的恐惧与诱惑


到后来选择双腿,选择人类的生活,她都在一步步实践自己的理想,她想获得爱情、拥有灵魂,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没有退缩。



眼看着死期逼近,姐姐们告诉她杀了王子就能返回海里,她还是没有这样做,最后坦然接受了自己消散在风中。



从海里到陆地(船上)到天空,她的越界行动看似失败了,实则是成功的。


海里的世界就如同原生家庭,她在成长期间萌生出"走出去"的想法,并积极去实践;脱离海洋,来到人类世界,这是一个女性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尽管她要流血、流泪、心碎,但爱情和两性的吸引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还有什么比一个女孩想跟一个男孩谈恋爱更自然的事请呢?


最后,她要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去做出选择,回首过去的道路,是继续,还是放弃,是悔恨,还是释然?


如果她选择杀了王子,那么就是后悔自己的选择,最后只能再回到原来的处境(实际上会比原来更糟,因为她已经没有了甜美的歌声)。


而她选择了更高阶的自我实现,晋升到天空中,"我们可以散布健康和快乐,通过你充满善意地工作,在三百年后你就可以自己创造一个不灭的灵魂。"


▲奥斯卡获奖影片《水形物语》也讲述了跨越边界,只不过是由陆地重回水中


所以《海的女儿》其实充满女性主义诗学观,它打破二元对立的传统伦理观,强调追求个人理想的意义与伟大。



虽然安徒生比格林兄弟小了20岁,但19世纪的北欧比西欧更落后,当时资本主义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进步力量,浪漫主义也是对抗封建神权的有力武器,安徒生虽然出身贫寒,但思想上却很有超越性,这也是他的作品能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皇帝的新装》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一个深刻的寓言


按照那位母亲的方法分析,《坚定的锡兵》的故事颇有“舔狗”色彩,,男权们也要把安徒生批判一番


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的家长为什么总是犯错而不自知呢?


2.知识与观念塑造的童年


其实"童年"并不是一个原本就存在的概念,它是被"生产"出来的,确切的说,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被培养与激发出来的,并且还时刻受到文化与媒介的塑造。


在16世纪以前,西方是没有这些相关概念的,儿童被当做一种残缺的、笨拙的成人,他们很小就需要参与劳动,整个社会对于儿童缺乏包容与关爱。


在《格林童话》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描述:"小约翰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到外面闯荡",而欧洲直到中世纪,人们也并未将儿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应该小心对待的阶段与群体。语言学家在对中世纪的英语、法语、德语等词汇结构的分析中指出,在西欧的大部分语言中"儿童"很多时候只是指代一种亲属关系,而不是年龄。


▲中世界底层劳动女性的装扮,图片来自电影《香水》


▲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婴儿,图片来自西班牙电视剧《黑死病》


如果大家看看反映那个时代的影视作品就会发现中世纪是多么的脏乱差,底层家庭的孩子就像小猫小狗似的,孩子多了就扔掉几个,实在不行就自生自灭;加上疾病流行,医疗设施落后,妇女因为生产造成的死亡率极高,儿童的夭折率也是。所以童话故事中总出现母亲去世、小孩子自己生活这样的情节,很多故事中虐待孩子的继母其实就是亲生母亲,比如《白雪公主》、《韩塞尔与格雷特》、《我妈妈杀我,我爸爸吃我》等。


▲在亚美尼亚地区的"白雪公主"故事中,嫉妒和加害她的正是她亲妈。图片来自《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这种情况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大约是在16世纪产生被提出来,并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他十分强调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认为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文化人"的概念,而知识的爆炸、思想的勃发以及识字能力、学习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离。


▲我建议喜欢网上育儿的父母看看这本书


简略地说,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促成了一种"符合规范"的育儿方式的形成。这里面的弯绕曲折实在太多了(主要是新教和资本主义伦理精神),但不可否认这是人权的胜利,而在"女权"之外,还有"儿权"这个东西存在。


回头我们再看小美人鱼想要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更是一种自主决策、自我实践以及自我承担的能力与权力,她想要一个"东西",就努力去追求,哪怕自己最后失败也是心甘情愿。


这不就是人类自身能动性的体现吗?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进取精神与高尚品质,因此故事的主旨明显是成长胜过爱情,灵魂高于肉体,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升华。


不过这种精神在当下并不太和时宜,也许,这正是那位母亲不想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真正原因。


少走弯路、切合实际、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从育儿到相亲,中国家长很难摆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束缚,真正做到让孩子去追求心之向往的东西。


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到"赢在起跑线",再到现在的童话故事都要进行一番政治审查,还要美其名曰扣上个流行概念的帽子,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是害怕失败、害怕付出没有回报的成年人,在向孩子转嫁自己的焦虑。


现实世界并不是充满Happy ending的真空堡垒,悲伤的、恐惧的情绪也并不是全然的"负能量",孩子们通过童话故事不仅要学习美德,更要认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绪、真实的自己。


▲告诫性童话是成人讲给儿童的"生存指南",意在远离危险,但往往也充满恐吓与威胁。图片来自于《101个道德难题》


的确,童话故事并不都是纯白无瑕的,当年桐生操那本《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也并非完全混编乱造,但是终究还是作者的一种再创作,也没有中文授权版本,是属于成人读本范畴。


▲桐生操惯常用"工口"(情色)的写法来博取眼球,豆瓣的这个分数也实在是过高了


▲《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动画片,十分暗黑血腥


就像以前流行《蜡笔小新》,家长们自己没看就一股脑推荐给孩子们,这本身并不是艺术作品的问题,而是人云亦云的懒惰。



我很喜欢的美国女学者凯瑟琳·奥斯丁也在《百变小红帽》里从小红帽和大灰狼谈到性爱、两性关系、电影、广告、女权主义等等,但她既没有否定童话的意义,也没有言之凿凿地宣扬某种思想。


也许是当代专家和专业知识被普遍污名化,也许是儿童文学和教育等学科发展得太弱,很多人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与童年,忘记了儿时的心境与理想,从网络上截取来路不明或断章取义的"知识"和"观念"去武装自己,连带着也要强迫孩子活在一套话语体系之下。


在这里我不是针对谁,只是觉得孩子们太不容易了。


当年80后的孩子总是被塑造成"小太阳"、"小公主",人们对独生子女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集体恐慌。到了如今90后都开始做父母了,大家却只能在手机和综艺节目里"学习"育儿技巧。


前段时间大火的连续剧"知否"不是总出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吗,《都挺好》不也牵扯出一波"原生家庭"的讨论吗?


当我们把这些挂在嘴边的时候,最好先弄清楚它原本的意思,要不然你就会变成自己嘲笑对象。







扫码阅读更多作者作品


阅读38069
举报0
关注腾讯娱乐微信号:txen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娱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娱乐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娱乐

微信号:txent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