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可口诱人的菌菇类
有时候未必能成为你的菜!
原因很简单
野外有许多菌类是有毒的
一个不小心
甚至有可能把小命搭进去!
别信民间“鉴毒”秘方
据介绍,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已发现约100种。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春夏季蘑菇生长繁殖季节最为多见。
南宁市疾控中心提醒,毒蘑菇与食用菇外观相似,公众并不能自己鉴别野蘑菇是否有毒,目前也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预防中毒的根本方法只有不采摘、不食用。
需要提醒的是,民间流传的几种辨别毒蘑菇的方法都不正确。
专家也难以慧眼识“菇”
自治区疾控中心曾经处理过横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参与调查的疾控专家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当时整个山坡都长满蘑菇,发生中毒的村里,有200多人吃了采回来的蘑菇,结果100多人中毒。村民告诉专家,这种蘑菇吃了好多年,不知为什么会中毒。
疾控专家上山仔细查看,最终发现在大片无毒蘑菇中,混杂着一种剧毒的蘑菇——毒伞,它的外观与周围的无毒蘑菇很相似,混过了村民的眼睛。
疾控部门提醒,某些毒蘑菇与常见的食用菌长得很像,甚至连专家也无法通过外表识别。而且,野外各种蘑菇混生,无毒的蘑菇也可能沾染毒蘑菇的菌丝,即便采摘无毒的蘑菇回家食用,仍然会有中毒的风险。
警惕中毒后的“假愈期”
疾控专家提醒,吃毒蘑菇中毒后存在一种“假愈期”。这意味着,吃过蘑菇后,短时间内会出现一些比较轻微的不适,如恶心、呕吐等,但这些症状会很快消失,吃的人以为没事了,其实真正的毒性发作可能在几天后出现,这时往往就抢救不及了。
2011年,灵山发生一起蘑菇中毒事件。一户人家在屋后的山坡上采回一大篮野蘑菇,当晚一家人大饱口福,还给另外两家亲戚送了些蘑菇。最终,有13人吃了这看似美味的大餐。吃完蘑菇后,有人陆续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不过这些症状都很轻,一天后就渐渐好了,于是大家都没放在心上。3天后,吃了蘑菇的人中,有人出现抽搐、心跳呼吸骤停症状,大家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互相通知去医院治疗,但仍有两人因抢救无效身亡。
自然界中的蘑菇种类繁多,但并非均可食用,据悉,我国的毒蘑菇约有100种。毒蘑菇又称毒蕈,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夏季蘑菇生长繁殖季节最为多见。
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潮湿,易生长蘑菇,其中有10种常见可致人死亡的毒蘑菇。它们是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
大多数人并不能自己鉴别野蘑菇是否有毒,民间流传的诸多鉴别方法也不都正确,某些毒蘑菇与常见的食用菌长得太像,甚至连专家也无法通过外表识别。而且在野外各种蘑菇混生,无毒的蘑菇也可能沾染毒蘑菇的菌丝,在野外采摘蘑菇回家食用会有一定的中毒风险。
✘ “其实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越毒的菌子做熟后,味道越鲜美。”
对此,疾控专家表示,一些毒蘑菇(如鹅膏菌属)毒素毒性强,具有稳定且耐热、耐高温的特性,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
常见的毒蘑菇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较不常见的会出现神经错乱、胡言乱语等。一旦发生毒蘑菇中毒,首先是拨打120呼叫救护车急救,并保留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在120急救人员到来前,可先催吐、洗胃和导泻,催吐是最常用的自我急救方法。为减少毒素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为预防窒息,对已出现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
有人中毒后,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均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保留剩余蘑菇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疾控专家提醒
毒蘑菇与食用菇外观相似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
建议大家
遇到野生蘑菇的唯一原则就是
不采摘、不食用
来源 | 南国早报、南宁晚报、南宁日报
编辑 | 梁笑天
责编 | 唐莉莉
值班主任 | 黄俪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日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