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o Sironi,The Pastor
这两天的大新闻: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其中明确,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这是一个好政策。城市化是人类进化规律决定的,也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动力。顺应规律就是好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的大成就,但其核心,不过是邓小平顺应规律,让人们自由地追逐美好生活,给这个空间,主政者就不要再做什么了,人们自然会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很符合老子的智慧:无为而治。为无为,无不治。老子不是瞧不起与“无”相对的“有”,也不是放弃与“无为”相对的“有为”,只不过他认为无为是规律,是最高效率。他是对的。
尊重人性,尊重规律。小至一人,大至一国,这都是富足的基础。否则,越作为越不像人,越努力越穷。
看到这条新闻,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知一个朋友。为了孩子的读书及家庭更好的未来,他一直想在类似的城市落户,不缺钱,但苦于政策限制,只能观望和等候。这政策将解他燃眉之急,这时候,就要进一步跟踪当地的落实细节,做好各种资料准备,有利于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政策有时间窗口,比如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已接近500万,根据政策,它将放宽落户,吸引力强大的话,落户的人多,它又将迅速变成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到时候,政策是否继续适用,就难说了。
最理想的城市化,当然是给所有人选择自由,他们可以自行迁徙到梦想之地。最后将形成一个平衡,多数人前往城市和大城市,也有极少数人离开大城市,前往小城市,甚至乡村,人的主观偏好参差多态,也有极少数人偏离绝大多数人的喜好。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在认知中,一个人应该学会按理想的状态去推演,这给了指引的方向,观念在行动前面,就如车灯照亮了前面的路。在现实中,一个人应该学会按缺陷的状态去行动,就如你开车要避开路上的障碍物,一个老司机,就是知道路上随时可能有意外的人。没有万事俱备这回事,六千事俱备,四千事仍未明了,这已经是幸运。对于有勇气的人来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更多的不确定也要行动。
一个行动,一个方案,从批评的角度,永远可以发现它的不足与风险,这种诅咒封印了一个人的行动力,批评家往往不行动,他们永远处于计划当中,当他们端出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计划时,条件早已改变。行动家的角度是看到行动的可能性,在行动过程中慢慢调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目标,行动的价值就在于其隐藏着指引,一个行动引发下一个行动,将你带到你原来想不到的美妙地方。
人由批评家变成行动家,可以尝试着先肯定一个行动与计划60%对的部分,然后再批评其余40%的不足。往往在你肯定的过程中,行动力就养成了。
好的人生,好的城市,都是属于行动者的。
推荐:
上文: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连岳”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连岳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