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身上那破布烂花,凭什么叫波西米亚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10


前两天,老艺术家在商场溜达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家波西米亚婚纱摄影店,广告片上的女模特穿一袭白纱,在强大后期的渲染下绽放着灿烂的假笑。


看到此处,真想反手给它一张过去的CD……


哦,别误会,不是恨嫁心理作祟,单纯地想diss下,波西米亚不是这么玩的呀


作为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代名词,结婚照拍波西米亚风,这是什么骚操作?况且这白婚纱也不是波西米亚的调调啊……波西米亚众艺术家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

 


更糟心的是,鲜艳飘逸的雪纺沙滩裙、艳丽轻奢的家居、小资文艺的摄影在商家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下,把这种所谓的波西米亚风带火了,让人们以为波西米亚风本来就是这样的。

 

赌五毛,你现在追的波西米亚风,是假的。

 

波西米亚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但要是追究波西米亚究竟是啥,老艺术家觉得,波西米亚是一个地方,一类人群,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为 什 么 是 波 西 米 亚?


波西米亚地区现在是捷克共和国的一部分,去中欧旅游,千万不要错过这里。


这儿有艺术爱好者的天堂布拉格古堡还有旅行者的胜地“CK 小镇”,中世纪的建筑风情和浓厚的艺术气息,简直让各路游人着迷。

 


布拉格古堡规模庞大,是波西米亚地区最大的城堡。


罗马式 、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各个历史时代风格的建筑看得人眼花缭乱,教堂、王宫、画廊、大厅、塑像、喷泉等都堪称艺术经典。

 


在历史上,波西米亚曾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聚集了一群波西米亚人;后来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相继迁入波西米亚,日耳曼裔贵族势力逐渐强大,在上演了几场轰轰烈烈的国王争霸赛之后,波西米亚终于摘得桂冠,独霸一方成立了独立王国。

 

正是这些动荡的波折,以及波西米亚对各族人的包容,各种元素汇聚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波西米亚风格。

 



别 拿 山 寨 淘 宝 充 波 西 米 亚 风


首先,老艺术家要澄清一下,现在时尚圈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跟波西米亚关系不大。为啥人们会有这样的误解呢?听老艺术家给各位慢慢道来。



 最原始的波西米亚风


前面提到,波西米亚地区是个流动人口聚集地。


吉普赛人、日耳曼人、波西米亚人都混居于此,由于局势动荡,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就想外出流浪,带着仅有的家当,就开启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漂泊。


△Bohemian早在200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型是吉普赛人


他们这一出去,就相当于统一出处了,外面的人傻傻分不清,只知道他们来自波西米亚,不管是哪个族裔的人,统统叫做波西米亚,比如巴黎人就一直把吉普赛人称作“波西米亚”。


秉着“出门在外,只能将就,不好讲究”的原则,这群流浪的年轻人习惯穿着松松垮垮不修边幅的衣服。衣服面料粗犷厚重超耐磨,颜色鲜艳亮丽又耐脏,没有什么精致的剪裁,最多在完整的布料上剪些随意的流苏作为衣服的样式,或者是添加不同的花纹增添个性与修饰。



他们没有钱买昂贵的首饰,于是自己编织手工饰品,戴在手上、脚上,挂在脖子上,也算是为爱美的心找到了一个发泄口。

 

最开始的波西米亚风是流浪者随心自在的穿着,无时尚,只生活。



时尚圈的波西米亚风

  

从波西米亚走出去的流浪者穿着特立独行的服饰,再加上他们离经叛道的个性,外地人一看,好酷哦,于是就开始模仿这种穿衣风格。


后来,一位法国服装设计师把这种风格搬上了时装周舞台,让波西米亚风为全球时尚界的宠儿。

 

通常来讲,商业操作都喜欢包装概念,比如钻石是碳元素构成的天然材料,被商家包装成了爱情忠贞永恒的象征,身价倍增。波西米亚风也不例外,时尚界的波西米亚风格被赋予了浪漫风情化,民俗化,自由化的概念,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放荡不羁的代名词

 

现实中的德普,本身就是整个好莱坞波西米亚风的代表


时尚这玩意儿是少部分人引领的,冷艳的超模穿着破布都气场十足,而普通人只能望而却步。


波西米亚风的服装花边、褶皱、绳结、流苏、腰带、镂花、珠绣、亮片啥啥都往上加,而它的色彩更是亮瞎普通人的24K钛合金眼,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都能混搭一身,一般人穿不出来自由洒脱的气质,反而穿出一股土里土气的窘态

 

△碎花裙+造作的沙滩自拍成了波西米亚的代言


流浪界扛把子三毛就放过话,说整个台湾只有三个女人适合波西米亚风,潘越云、齐豫和她自己。

 


时尚界的波西米亚风,是超凡脱俗,是与众不同,没有这种气质的人驾驭不了它。

 


大众猛吹的波西米亚风早就偏了

 

为了普适大众,时尚总会衍生出很多变种。

 

各路商家再创作,把波西米亚风越吹越大。不喜欢复杂的花纹?花花草草替换下。不喜欢妖艳的颜色?纯白纯黑替换下。不喜欢粗麻布衣?雪纺丝绸替换下……

 

为了满足各种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民族风、淑女文青流浪者、碎花流苏小清新……什么都可以成为波西米亚风,嗯,也包括豹纹。


△嗯,豹纹原来也可以加入波西米亚战队


为了让消费者觉得波西米亚风不掉分,有排面儿,商家还包装起了“小资”、休闲的调调。似乎有波西米亚风出现的地方,总是离不开旅游和度假。


在某宝上一搜,“马尔代夫波西米亚沙滩裙”“罗马帮带平底波西米亚沙滩鞋”“泰国露背波西米亚显瘦仙女裙”……差点把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都融进了波西米亚风的服装里。


碎花裙是对波西米亚最大的误解:

 

△某宝截图,随意感受下画风~


不仅时尚服装界玩波西米亚风,家居界的波西米亚风,色彩艳丽的大玫瑰民族风,为啥也要跟波西米亚扯上关系?



就是随意一流苏羽毛草木元素……蹦一下就可以装点成所谓的波西米亚风?



只要跟编织有关,也就是跟波西米亚风有关:



凉鞋编织型的,加几个珠子就是波西米亚风:




波西米亚风怎么少得了饰品,商家巴不得你全身都披披挂挂,手腕上、脚踝上、颈前、腰间,还有耳朵、指尖,不整个几条几串怎么好意思行走在波西米亚的江湖上?这两年疯狂流行的藏饰就被波西米亚风的热爱者们奉为至宝,什么银器、石头、串珠,不管贵不贵、重不重,戴了再说。

 


大众猛吹的波西米亚风,是“小资”的格调,追捧有钱有闲,标榜文艺精神。

 



波 西 米 亚

就 是 一 种 你 想 学 又 学 不 到 的 风 



在中国,波西米亚是文艺;在美国,波西米亚是嬉皮。

 

老艺术家说,真正的波西米亚不是“小资”的享受,也不是狂欢的堕落。波西米亚精神是你意想不到的硬核。

 


真正的波西米亚是注重内在灵魂的反叛者


19 世纪中期, 巴黎人把那些从外省来到巴黎闯荡,没有名气没有钱,从事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年轻人都叫做“波西米亚人”。他们通常租住在拉丁区便宜的阁楼 , 混迹在廉价的咖啡馆与小酒馆, 生活很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寻心中的价值。

 

身为波西米亚圈子一员的亨利 · 缪尔热写了一本小说——《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场景》,在报纸上连载并被改编成音乐剧 , 这使 “波西米亚”成为文人与艺术家及其放荡不羁爱自由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波西米亚人》歌剧视频截图


波西米亚人追寻的不是金钱,认为金钱和实用性的职业会破坏一个人的灵魂,或者说是破坏一个人产生“温柔情感”的能力。他们渴望反叛,向往灵魂的自由,强调个人脱离传统的激情,比如“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人”。

 

坚定的波西米亚人似乎为了精神的高贵甘愿穷困一生,在19世纪的一些绘画作品中,波西米亚人在脏兮兮的阁楼椅子上慵懒地坐着,看起来瘦弱憔悴、疲倦不堪,但他们的眼睛里总是流露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波西米亚人看起来又穷又苦,游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但他们的精神内核超级燃


给波西米亚人一个杠杆,简直可以杠动整个地球,他们怼天怼地怼一切世俗的秩序,什么社会地位、金钱、身份在他们那儿都是浮云,现在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在波西米亚人眼里都是扯淡。

 


山寨的波西米亚模仿的是皮,而没有学到里


大概正是这种反叛精神吸引了青春逆反的年轻人,波西米亚风吹动了小年轻们骚动的心。但大部分人,纯粹只是在模仿波西米亚的形式而已

 

有人为了追求波西米亚积极向上的高贵精神,只吃高高地长在空中的食物,避免食用胡萝卜和土豆,因为它们在土里朝下生长,而不是像苹果和梨一样一心向上。如此完美的理由,老艺术家无话可说……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为了体现波西米亚的反叛精神,一群波西米亚学生在巴黎组织了一个“自杀者俱乐部”,目的就是为了惹怒资产阶级精英。俱乐部声称所有成员必须在30岁之前,或在头顶变秃之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群纽约的波西米亚艺术家决定脱离资产阶级生活,创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度,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爱、美和香烟中去。为了搞出更大的动静,这群人爬到华盛顿广场的拱顶上,痛饮威士忌,发射玩具枪,宣读独立宣言,宣言只包括一个单词“如此等等”,宣读时要快速连续地重复这同一个词

 


到了后来,波西米亚演变成了青年运动的代名词,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风潮,都源于波西米亚但又不同于它。


他们把波西米亚发展成了浪荡不羁的明星文化,打着波西米亚反叛的大旗,满足自我欲望,过着抽烟、喝酒、打架、滥交的堕落狂欢生活。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接受电台采访时,宣称波西米亚主义已经消亡。波西米亚越来越变味,无论是外表,还是精神,都在被不断消解。

 

原本远离世俗的波西米亚地区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熙熙攘攘的人群到此一游看稀奇;被商家改良包装后的波西米亚风格,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变种,诱惑人们买买买;反叛的波西米亚精神内核变成了年轻人自我堕落的借口。


草地音乐节年轻人在打着波西米亚风旗号,不过是成了时尚和穿得少的秀场,又有多少真正的波西米亚精神?

 


现在被大众热捧的波西米亚风成为另一种潮流,不是原来的配方,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但人们好像就好这一口。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老艺术家也不在此评判其好坏,只想说:不知道风从哪儿吹来的,千万别跟风!

 

盲目跟风,要么吃了没文化的亏,要么自己跟着疯。



考文献:

1.南麂土著. 波西米亚风的起源地[J]. 金融博览, 2018.

2.向琳. 波西米亚:独立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3.白露. 浅谈波西米亚风格[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5):239-239.

4.Alain De Botton. 身份的焦虑[M]. 2007.



今日作者

飞飞


编辑 | 蟹老板

排版 | 飞飞

封面图 | 来源于unsplash

商务合作请添加:xzk96818 

请注明九行+合作事宜 

其他合作请勾搭老艺术家 chujanfung


阅读38993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