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放短假还不如不放假,刚酝酿好假期模式,结果就开始上班了。
搞得大家来上班的时候都是这副模样。
此时的办公室就像是一个牢笼,而我们都是被囚禁的鸟。
这么无聊的下午,绝对不能烂在办公室里。所以大家做出了一个决定,背着老板出去摸鱼!!!
视频中大家看到的威马 Living Pilot 智行辅助系统,是威马汽车特有的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这是针对中国道路定制开发的 L2 级别驾驶辅助。
国内路况怎么样,相信大家都有数,不说小电动车到处窜,很多司机也不遵守交通规则。
现在市面上很多车的自动驾驶辅助都是针对欧美路况设计的,来到国内多少也有点水土不服。所以智行2.0版威马EX5的Living Pilot可以说是专门用来驾驭中国道路的。
为此,Living Pilot 涵盖了 4 个高级驾驶辅助,和 8 个安全提醒辅助。
下面拉梨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功能具体是负责什么的~
- ACCA 带停走功能的自适应巡航 -
根据车流状况自动调整车速并与前车保持距离,实现跟停和跟走。
开启了之后,和前车的车距,就像两个磁铁同极一样相斥,保持安全距离。
打个比方,如果你开着智行 2.0 版威马 EX5 设定了 100km/h 的速度在高速上巡航,前方不远处车的车速 70km/h,这时候威马的自适应巡航会检测到前方车辆,然后减速并保持安全距离。
- ICA 高速巡航车道中央行驶辅助 -
这个功能可以在车速 60km/h-130km/h 时开启,让车辆保持在道路白线中间行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拉梨一样的感觉,很多路上的司机,不知道时眼神不好还是技术不好,开车总是压着线甚至霸着线开。这本来是一个最基本的开车习惯,却被很多人视而不见。
如果每个人都开一辆智行 2.0 版威马 EX5 的话,我想这种马路杀手会少很多。
- TJA 低速跟车随行辅助 -
因为是低速时才能开启,所以堵车的时候特别实用。当你厌倦在频繁油门和刹车中挣扎时,这个功能可以让你轻松很多。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低速的 ICA 高速巡航中央行驶辅助,如果把车速提到 60km/h 以上时,这个功能就会自动切换。
- APA自动泊车辅助 -
智行 2.0 版威马 EX5上一共承载了 12 个超声波雷达,系统会自动识别车位帮助驾驶员自动泊车。
有人的停车技术,能把人的拳头直接看硬。直接将军,让别人上不了驾驶位。
一个好的停车技术,不仅是方便自己,也是解放他人。所以说到底,这还是个很实用的功能,尤其是对强迫症来说。。。
除了四项高级驾驶辅助外,智行 2.0 版威马 EX5还有八项安全提醒和辅助。可以 360° 的保护你和你的车辆。
比如 FCW 前方碰撞预警,当车辆时速处于 30km/h-150km/h 时会启动,系统判断到前方有危险时,会提示驾驶员刹车。
其实,大部分追尾事故都是因为刹车不及时造成的。如果可以做到及时反应,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的发生。
除了追尾,还有让很多司机最头疼的,就是在市中心开车。因为经常有横穿马路的行人。
Living Pilot 中的 AEB 自动紧急制动,可以检测到行人,甚至电动车,做到自动刹车。
除了一些避免危险发生的紧急辅助功能,Living Pilot 还有一些方便驾驶员的识别功能——TSR 交通信息识别。
它可以通过前置单目高清摄像头识别分道线和道路标示,将信息更清晰的通过全液晶仪表传递给驾驶员。
除了前方有保护,侧方也有到位的保护。
LKA 车道偏离纠正,专门防止驾驶员在无意识中偏离车道。方向盘会给一定的反作用力纠正回车道。
同时,BSD 侧方盲区检测也可以帮助驾驶员检测后方盲区有没有车辆经过,防止变道的时候危险发生。
可能很多有经验的老司机觉得,这些功能在我几十年的经验都谈不上什么。但是有时候遇到天气状况不好,或者人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全部依赖自己的经验。
就比如说 LCA 侧后方来车预警。
如果后方有车高速接近,天气状况又欠佳时,草率做出变道往往就悲剧了。但是有了预警,就可以在检测出快速接近的车辆,并发出预警提醒驾驶员。
或者说咱们在倒车时候,RTCA 倒车后方穿行预警就能派上用场。
毕竟这种角度,如果没有辅助,怎么把车倒出去,还真是个叫人头大的问题。
威马汽车living pilot智行辅助系统,硬件数量和功能媲美豪华品牌。有了四项高级驾驶辅助和八项安全提醒和辅助,驾驶智行 2.0 版威马 EX5 出行就会更安全更轻松了。正是因为有了更智能的驾驶辅助,我们就可以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沿途美好的风景上。
就像曾经最早只有通话功能的手机一样,手机的进化也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好的体验。
汽车也是如此,汽车并不只是一个把人从一个地点送到另一个地点载具,更不应该是一个危险的交通工具。
而是一个像智行 2.0 版威马 EX5 一样,让人安全又放心,同时还可以享受的私密空间。
(广告)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差评”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差评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