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4 月 14 日,《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学中的林语堂》暨《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行,本书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钱锁桥对话知名德国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特邀教授顾彬,共同探讨中国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双语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 1916 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一个洋派十足的青年,能说一流英语,浸染西方知识。毕业后,林语堂上北京任清华大学英语教员。清华当时还是赴美留学生的预科学校,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兴建,亦逐渐成为提倡西学的中心。1916 年至 1919 年清华任教期间,林语堂经历了一次“文化反差”,反省自己的西学背景,探寻自己作为中国学人的文化根源。
顾彬表示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读过林语堂的著作,对他来说,林语堂是一个既保守又开放的人,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的自己,林语堂的书非常深刻;即便当时阅读的是从英文转译的德文版本,顾彬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优美。而钱教授则在较晚的上世纪 80 年代,第一次接触林语堂,这位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人很快吸引了自己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林语堂的思想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广阔。
被顾彬誉为中文世界研究林语堂第一人的钱锁桥,在他看来,林语堂是 21 世纪非常需要的思想家,例如他的论述中对于女性的看法,放在今天来说也不会过时,“林语堂虽然说过女人的事业是婚姻,但其实在他的一生中,他非常支持女性要接受教育,接受先进思想,与时俱进。”林语堂也和许多现代作家不同,他出身于基督徒家庭,太太廖翠凤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林语堂家庭生活和谐美满,一辈子没什么桃色花边故事,他曾去信赛珍珠表示自己不会写女性话题:“写女人这章有问题,因为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头就大。我仔细斟酌过宇宙间大部分问题,都能理通顺,唯独一讲女人,往往就自相矛盾。”
林语堂的英文好人尽皆知,但是英语好并不是他最主要的特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作为中英文双语作家,而且处女作也是英文作品(发表于圣约翰大学学生刊物《回声》上的一篇小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了。林语堂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引进西方文化的“幽默”概念。“幽默”这一现代汉语新词,正是由林语堂敲定,现在已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词。“幽默”是西方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林语堂选定“幽默”进行跨文化翻译,当然有赖于其对西方文化深厚的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林语堂此举旨在使传统文化摆脱宋明理学的教条与束缚,让中国文学与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提倡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的文体,旨在引入新的世界观。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德语作家并不是德国人,例如卡夫卡,但他的作品依然被列为德国文学。对于双语写作的林语堂来说,他的英文著作也算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吗?钱认为,这是围绕“民族国家”的概念而产生的论断,中国的现代性就是与西方文化碰撞,抗争和融合的过程,用狭隘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去评判,会屏蔽掉很多优秀的作品,对于文学作品,需要更加开放的标准来归纳,而世界性文学也需要更多元的评价。
跨文化的研究,需要跨文化的背景,在场没有谁比身为德国人却研究中国文学、文化的顾彬体验更深。顾彬谈起来中国的求学历程,坦言自己是研究鲁迅出身的。在他看来,林语堂与鲁迅的不同,在于林语堂提倡“同情”他人和幽默感,而鲁迅更加倾向抗争,以及“更少的幽默感”。钱表示,鲁迅、胡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思想的三个坐标,对于 21 世纪的今天,林语堂的做法更加适合当代精神,“林语堂爱玩也会玩,他自己创造了打字机,痴迷科技小发明,爱自驾出游,喜欢宴请,是个十足的吃货。这些让他听起来和我们现在生活很相近”。
在林语堂看来,中国文化传统不仅对中国现代性转型,同时对世界文明都是宝贵的资源。但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我们对此首先得重新评估。有了西方引进的新知,中国得以考察自己的历史,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以便同世界接轨并提升中国立于世界之地位。
鲁迅和林语堂可以说是“异性相吸”,钱表示,鲁迅是很典型的中国江南士大夫阶层人物,而林语堂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穿西装,用刀叉吃饭,鲁迅是不是在林语堂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另一面?林语堂在周氏兄弟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人格化的表现,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这是他们虽然不同但是互相吸引的原因,同时林语堂与鲁迅在气质方面有相似之处,是一种诗人的批判性气质,林语堂是个‘自由的精灵’,鲁迅也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性开启于对儒家经典诠释的反叛。新文化运动时期,“疑古”风气盛行。只有对经典的权威性质疑,才能重估一切固有价值,为现代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文明。但是“怀疑”风气很容易泛滥,也是现代学人激进化的标志之一。林语堂在国学领域的训练,不仅使他在文化涵养方面游刃有余,而且赋予他较为公允的角度,体现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姿态。
一如钱锁桥在书中所言,林语堂、胡适、鲁迅代表中国现代知识思想的三个坐标。他们的遗产都是 21 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在 21 世纪,中国必将崛起成为世界强势大国,而林语堂的“遗产”会对 21 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特别有用,更有启发。
【相关图书】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钱锁桥著∕2019 年 1 月版
1895 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的山村,自十岁时离开故土,毕其一生,辗转旅寄。在国内,考究语言,创办报刊,为当时文坛一开“幽默”新风;在国外,针砭时事,引介东方,以独有见地诠释“吾国与吾民”。
这部传记,笔路延绵,跋涉文山史海,溯沿思想轨迹,寻绎其生平,藉以重新发现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更欲还原出兼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
鲁迅、胡适、林语堂,他们的精神遗产,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而林语堂留赠后人有形及无形的一切,将对新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别有深远的启发意义,亦为跨文化交际与互动带来崭新的理解。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单向街书店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