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癌症发病约392.9万例,发病率为285.83/10万,全年死亡约233.8万人,死亡率为170.05/10万(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通常滞后3年,故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2015年登记资料)。
这也意味着,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4人被诊断为癌症,有4.4人因癌症死亡。癌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占我国城市居民全部死因的26.44%。
得了癌症,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会归咎于自己运气太差。“其实,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表明,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康大夫国际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梁伟峰说。
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研究也证实,我国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饮食、代谢、感染、环境等23种可控危险因素。换句话说,控制好这些因素,将近一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仍高居榜首
多数国家死亡率已在下降,中国却持续上升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我国癌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近十多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癌症发病率每年平均增长约3.9%,死亡率每年平均增长2.5%。
2、癌症发病率与年龄关系密切,40岁以后快速升高,发病人数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80岁达到高峰。
3、男性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在男性发病、死亡前十的癌症中,前列腺癌上升明显,已跃居男性发病的第六位;在女性发病、死亡前十的癌症中,乳腺癌仍是第一大癌症,甲状腺癌的增幅较大,已跃居女性发病的第四位。
4、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仍高居榜首。
5、中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处于全球中上水平,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的23.7%和30.2%。
分析全球各国癌症发病与死亡情况,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癌症的死亡率近10年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美国。
据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美国2019年肿瘤统计报告》(Cancer Statistics, 2019),自1991年以来,美国癌症的死亡率每年以1.5%的幅度下降,至2016年总体下降了27%,估计癌症死亡人数减少了260多万人,这得益于美国大规模地推广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3的癌症可以预防
45.2%的癌症死亡可以避免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正常细胞发展成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致癌因素也十分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国际先进经验也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防?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及其团队一篇发表于全球顶级医学期刊《The Lancet.Global Health》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该研究数据涵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4.258亿20岁以上的成年人,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5个方面分析了23种癌症可控危险因素,认为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此,具体如下:
换句话说,通过减少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进行癌症一级预防,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生或死亡的风险。
研究还显示,单个危险因素而言,男性最重要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HBV感染、水果摄入量低、饮酒及PM2.5;女性最重要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水果摄入量低、HBV感染、吸烟(尤其是二手烟)、超重和HPV感染。
关于身体发出的11种危险信号
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
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一旦身体出现以下11种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这可能是癌症的危险信号: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如何早期发现肿瘤?
康大夫健康教育管理委员会结合临床与指南推出了我国常见五大肿瘤的筛查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张苗 通讯员 葛丹娣
值班编辑:董箫乐
猜你喜欢
1.心碎!失踪的台州15岁学霸今早找到了,救起时已无生命迹象……
2.紧急提醒!浙江已有学校停课、调休!这种病毒进入感染高发季
3.杭州女子月薪四千买2万的包,被丈夫指责:坐地铁会被认为是A货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钱江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