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载入史册的文字刻在石头、竹简上,还有的写在纸上等;现在及未来,记录历史的工具已然包括磁盘等设备。
4月19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国内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同期在新浪公司挂牌成立。新浪网发布的新闻和微博公开博文,都将被互联网信息保存战略基地保存。
国图馆长饶权表示,实施互联网信息保存就是打造“人类数字记忆库”。有专家表示,国图收集微博的公开信息无须用户授权。
微博:
保存的是公开博文,不涉及隐私
截至2018年12月,新浪网累计发布新闻超过2.1亿条、图片13亿张、视频4500万个、互动总量超过80亿;微博博文超过2000亿条、图片500亿张、视频4亿个。新浪网和微博新发布的内容,也将被保存。
微博有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和微博有关的部分,基地保存的只是用户公开发布的博文,不会涉及到隐私类的数据。
据了解,国图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将采取社会化保存模式,数据仍由共建主体保存和管理,共建主体需确保其提供的信息数据完整、有效、安全,并拥有合法所有权、知识产权或已获得相应授权。
国图则提供使用需求,适时将部分基地数据纳入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体系,并与共建主体联合开展数据分析,服务于政策决策、学术研究等非商业用途。
国图还公开表示,在中国境内开展互联网信息业务、并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机构,均可申请成为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共建主体。
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炸锅……
有网友笑称“也算是参加了一个国家级2000亿大项目的人了”、“简历里写:本人作品被国家图书馆珍藏”。
数据库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组会是“转发微博”?
也有网友担心自己的微博内容被后人看到……
万一后人看不懂我们的微博怎么办?
有网友已经写起了编年史……
除此之外,也有网友质疑,不经过同意就保存我的微博,这样好吗?
专家:
国图收集微博的公开信息无须用户授权
互联网服务、数字信息已和人类密不可分,从微博博文数量可以看出,公众生产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巨大。
“而这些数字化信息容易消失。”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表示,尽管有的企业提供了下载、迁移信息的功能,但用户在迁移过程中,难免造成重要信息无法记录、存储,而这些信息可能恰好反映了时代风貌,以及人类的思考、文化等。
他指出,公开信息是指在某个媒体平台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布,允许不特定的人看到、接触到的内容。一般而言,公开信息不涉及公民的个人隐私或个人信息,即使涉及到的,也是个人进行地适当披露,主动放弃保密权利,允许公众知晓。他强调,公共信息的商业使用是禁止的。
“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的内容,相当于一种数字出版,比如博文向不特定人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信息服务或数字出版。”胡钢认为,国图收集这些公开的信息,征询用户授权并不是特别必要,但如果这么做,是锦上添花。
比如默认情况下,国图可以不经授权收集用户发布的公开信息,但可以给用户提供选择:用户可单独通知不允许收集,此时国图就要尊重用户的决定,“还可以有更多精细化的处理”。
对于类似微博的平台,他建议,未来应在用户协议里增加特别提示,告知用户该项目的存在,征询用户是否愿意参加,给予用户选择的权利。
南方都市报(nddaily)报道
南都记者 尤一炜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
点个“在看”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南方都市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