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
4月21日起,广西党政代表团启程赴贵州、重庆、四川,学习考察三省(市)在改革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科技创新、大数据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们的特派记者将随团进行全媒体直播报道,为你全方位呈现广西党政代表团考察所见、所记、所思、所学。敬请垂注。
↑↑点击动图进入广西云客户端“取经黔渝川”专题
今日,广西党政代表团开始在贵州的考察。我们的“邻居”贵州,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为全国扶贫攻坚探索了可信可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造了全国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
广西与贵州山水相连、经济相依、人文相通,贵州的经验值得我区认真学习借鉴。
记者拍摄的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新貌。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邓华/摄
职教扶贫——
“富脑袋”才能“富口袋”
近年来,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迅速成长,赢得了“北有天津职教园,南有清镇职教城”的赞誉。
“我们职教城始终把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为职教扶贫的最直接方式。”到访之初,清镇职教城党工委副书记周世敏说。
“教育拔穷根,职教先冲刺。”贵州省教育厅、扶贫办组织10所优质省属职业院校扩招贫困山区学生,其中职教城院校占了8所。
“学生就学全部免除学费、书费、住宿费,在全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还将安排好专业、好班主任、好任课老师,保障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渠道畅通。”周世敏介绍。
采访组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城区集中安置点白龙小区采访。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邓华/摄
与此同时,各入驻职校结合各自实际开设精准脱贫班,全免费招收贫困家庭的学生,并提供多种助学金和奖学金;采用“技能+文化”的双重培养人才模式,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企业所需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和各个职校的多种促就业措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
如,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计划后,清镇职教城以村为单位建立20余个职教城农副产品“保供基地”,进而帮助贫困农户开展技能培训。
如今,贵州职教扶贫的范围越扩越大,方式也越来越多,已成为实现精准脱贫、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
我区的职业教育也在发力。一批优质中职学校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职业教育,助推不少贫困家庭脱贫。
易地搬迁——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今年,我区将完成7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并强化后续扶持和管理。如何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后怎么办”问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贵州是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当地不少创新之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设施完善、配套齐全……走入遵义市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龙小区,不禁羡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么美?
“说实话,这小区比很多商业住宅小区还好。”随行工作人员颇为自豪。
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移民”,更要“移心”。播州区播南街道办事处组织委员汤桥告诉记者,搬迁群众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总会有些不适应,比如燃气灶不懂怎么使用、水电气不懂去哪缴费等等问题,都会让大伙住得不习惯。
在白龙小区扶贫车间,采访组对贵州遵义就业扶贫等工作进行采访,据了解,白龙小区扶贫车间吸纳了30多名移民家庭的妇女就业。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邓华 龚文颖/摄
种种不习惯,在搬迁群众心里却可能决定着“要不要留下来”。汤桥说,为了让大伙住得惯,能融入,工作人员想了不少法子:挨家挨户上门询问生活“痛点”,组织开展水电气缴费的培训,安排专员上门指导家用电器的使用……
在白龙小区,为解决搬迁对象“离开了土地就不习惯”的忧虑,“菜园子”工程应运而生;调动各类扶贫资源,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为帮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开设“扶贫车间”;为让随迁子女能够享受更好教育,创办公办学校分校……
尊重群众意愿,“量身定制”方案;杜绝“千人一面”,安置方式多元。当前,贵州正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培训和就业服务、提升文化服务、加强社区治理及基层党建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乡村振兴——
“面子”“里子”一起新
如何将脱贫攻坚所积累的经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所提供的政策和支持服务于脱贫攻坚?
记者在贵州也看到了生动案例。
花茂村,一个名字里透着花香的村落。记者刚到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一片片现代农业大棚、一处处别具特色的陶艺街区……尽管清明小长假已过,但游客仍然不少,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电瓶车,穿梭于村庄之间。
看到这光景,谁想得到,以前的花茂村是遵义市一个“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原名“荒茅田”。
采访组来到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来到这个美丽的村庄,视察脱贫攻坚工作。该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蔬菜种植、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旅游等,人均年收入从五六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至1.6万多元。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龚文颖/摄
近年来,花茂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好了,村子美了,游客也就越来越多,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大伙发展乡村旅游。
花茂村第一书记潘克刚说,要让更多人致富,必须做实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
为此,花茂村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解决了数百名村民就业;开拓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让乡村旅游内涵更加丰富……
路子找对了,致富效果就好。当前,花茂村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2018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56元。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
政府提出的
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
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北联贵州、重庆、四川、
陕西、甘肃等地
是其中重要一环
“隔壁家”的致富经
咱广西人当然要尽快学起来~
我们一起来加油吧!
来源|广西日报记者 罗琦 龚文颖
动图制作|梁璐 甘容下
编辑|梁笑天
责编|唐莉莉
值班主任|晏彦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日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