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事者,必修武备
☆ 阅读分享者 ☆
张玉虎
甘肃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
☆ 推荐书目 ☆
作者: 金一南 等
▼点击收听▼
朗
读
内
容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开掘与再造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是以武止戈、捍卫和平的理念;是文武兼修的价值追求;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邃的战略智慧;是宁死不屈、舍身求义的信念;是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铮铮铁骨。
经过数千年的锤炼,中华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既有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一些共同特征,更有其充满人文光辉、理性智慧的独到之处。
(一)追求和平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是崇尚 暴力,而是以武止戈。热爱和平,反对穷兵黩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古训讲,国虽大,好战必亡;自古知兵非好战。东西方文化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我们常常把战争作为国家政治的最后选项,而不是随意使用的政策工具。那些以杀戮为荣的所谓勇武民族,在人类文明形态上只能归于野蛮民族,最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对战争的基本立场是,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 战争。吊民伐罪,解百姓于倒悬,王者之师也。《左传》中有一句名言:“仁而不武,无能达也!”想主持正义、争取和平,如果没 有武备实力作后盾,无异于痴人说梦。毛泽东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从政治方面诠释我党、我军积极防御战略的要义,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要义。
(二)文武兼修
中华民族从来不把尚武精神作为孤立的价值追求。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修武备。文治武功,治国之道。就将领的武德而言,强调的是“智、信、仁、勇、严”,而不是仅仅培养赳赳武夫。在中国历史上, 文人领军比比皆是。有人指责,是儒家把中华民族带入重文轻武的境遇,其实也是冤枉了儒家先贤。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说,“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孟子)的著作曾经长期成为禁书,尽管如此,这位贤人的言论却永远寓于武士的心中”。后世的儒家理论,已经被历代统治者推向荒谬的地步,以为可以通过道德修养实现天下太平的社会理论,武力被放在了可以忽略的位置。这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衰落的重要原因。现在我们重视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出现了新儒家等思想流派,孔子学院也在走向世界。同时我们不要忘记,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
荐
理
由
《大国战略》是由我国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金一南等编著,该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讲述了中国决策的历史依据、现实抉择及未来趋向。本书一方面讲述了我国目前的国家安全战略、周边安全和海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战略问题进行了直面权威回答;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对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爱国精神等进行了阐述,以不回避的态度发出直面权威的声音,对大国战略强力发声。让我们在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深深的思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或注明来源
(来源 | 微信号: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点一下进入四月读书小程序,聆听更多好书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