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酒有点头痛乏力,你一般都怎么解决?
闷头睡一觉、吃点解酒药,还是选择默默忍受……
在很多人的酒后经验里,种种不适在一觉过后就会消散,因此有人认为偶尔喝醉并不要紧。
而近日,西班牙和德国联合研究发现,饮酒6周后,我们的大脑仍然在持续受到损害。
这项研究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知,也再次提醒:酒精对大脑非常不友好。我们邀请权威专家解读,并教你远离喝酒带来的伤害。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酒精性肝病研究所所长 邹正升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孟庆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理事、教授 刘铁夫
喝醉一次,伤脑6周
西班牙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德国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小组,将90名酗酒者的大脑磁共振成像同36名不饮酒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到酗酒者大脑白质的持续退变过程。
酗酒者在清醒两周后(左)大脑中的电活动(蓝线)明显少于禁酒者(右)
大脑扫描结果显示,酒精对两个大脑部位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海马体,另一个是前额皮质。记忆、情感、决策以及行为等均受这两个部位控制,因此上述功能会受到损伤。
与滴酒未沾的人相比,醒酒两周后,饮酒者大脑内神经元的电活动仍然明显偏少,这种影响会在停止饮酒后持续6个星期。
研究员圣地亚哥·卡纳勒博士说:“该研究成果挑战了人们的传统看法。事实上,酒精对大脑的伤害远不止于宿醉的那个早上,在那之后的至少6周,大脑神经元的‘沟通交流’都在发生改变,神经信号传递持续受到限制。”
《柳叶刀》: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2006年
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列为世界酒精“重灾区”,由酒精引起的死亡率和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吸烟。
2018年8月
《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2800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建议滴酒不沾。
2019年4月
《柳叶刀》发表了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合作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持续增加。
整体来看,有害使用酒精每年导致全世界300万例死亡,其中男性占3/4。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有害使用酒精可致200多种疾病。
过量饮酒,全身都伤不起
肝损伤
《2018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警告:中国酒精性肝病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酒精对肝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乙醇在肝内代谢,干扰脂类、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同时影响肝脏解毒功能。长期过量饮酒与脂肪肝、肝静脉周围纤维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
癌症
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推出的第三版《饮食、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全球报告》指出: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饮酒与6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口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即便少量饮酒或酒精饮料,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
过量饮酒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营养不良
过量饮酒会使食欲下降,容易营养不良。另外,大量饮酒造成的消化系统功能损伤,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运,加剧营养缺失。
对特殊人群来说,酒精的危害更大。
孕期饮酒可能会给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后果,酗酒更会导致胎儿畸形。
哺乳期饮酒的话,酒精会通过乳汁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器功能还不完善,即使少量饮酒,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反应速度变得迟缓。
如果应酬不得不喝酒,那就记住这个每日喝酒“上限”。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女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和15克。
这意味着,男性每天最大饮酒量是啤酒100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1两半、52度白酒1两;
女性则为啤酒700毫升、葡萄酒200毫升、38度白酒1两、52度白酒6钱。
这样喝,降低酒精伤害
要想避免酒精带来的伤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喝酒。实在无法避免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将酒精伤害降到最小。
喝酒前吃点东西
这样能减少对胃壁的刺激,且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它的浓度,延缓酒精的吸收,还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可选择的食物有奶类和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选低度酒,小口慢喝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要大于低度酒。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仅易醉,而且对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
不要多种酒混着喝
各种酒混在一起喝,会让人不自觉地饮酒过量。两种以上的酒混着喝还会表现出某种“协同作用”,更容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以及其他中毒症状,对人体伤害更大。
白酒和黄酒温着喝
在烫热过程中,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从而减轻对肝脏的伤害。
喝酒同时多喝水
在喝酒间隙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减少肝脏负担。
吃点有助解酒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饮酒过量,带来头痛、眩晕等不适,可以尝试吃一些有助解酒的食物,如鸡蛋、芦笋、番茄、香蕉等。
来源:生命时报(ID:LT0385)
本期编辑:崔鹏、杨翘楚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