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推动金融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其内涵极为丰富。理解这一改革思路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当前金融供给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所在。总结而言,一是通过发展资本市场调整实体部门的资本结构;二是实行“竞争中性”原则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三是鼓励社区银行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提出要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这是中央最高层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这一命题,需要我们重回金融的本质。有人认为金融就是资产交易,通过交易实现资本回报,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误解。因为资产交易特别是二级市场交易本身并不产生多少经济增加值,反而可能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也就是说,服务实体经济才是金融的本质。理解这点相当重要,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无疑是目前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一组金融供给与实体需求的关系。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信用和资本,将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从而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同时获得资本收益。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也是一组矛盾,主要体现在风险与回报的关系之上。本质上,金融体系的风险和回报都源于实体经济的运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如同血液与肌体之不可分割。
所以,回顾一下实体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启发意义的,我国实体部门的主要矛盾是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所以从供给端去产能就成为改革的主要线索。有人认为高杠杆是实体部门的主要矛盾,虽不能说错,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高杠杆问题既是产能过剩的结果,本身又是一个结构问题,大而化之地总量判断并没有意义。正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实体经济部门的改革措施效果不一。迄今为止,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依靠的主要是行政化的“去产能”和环保督查限产手段,成效不能说不明显。但从金融供给的角度而言, “去杠杆”和“紧信用”在一段时期成为金融供给政策的主线,实体经济部门所经历的却是金融供给的明显收缩,背后逻辑是认定金融供给存在过剩。应该说,这种简单收缩政策的效果不彰,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在这种背景下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正当其时。
什么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的主要矛盾?我认为并非是金融供给总量过剩,而是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实体部门的资本结构而言,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结构失衡。债务资本为主,其结果导致宏观杠杆率上升,债务风险压力加大。映射在金融供给侧的问题,就是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失衡。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占据主导地位,而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的占比较低,这又与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育不足相关。
第二,金融资源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局,金融供给同时存在局部过剩和局部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三是金融供给过于粗放,商业银行发展片面追求资产规模增长和跨区域扩张,中小银行特别是扎根于社区的普惠金融服务欠缺。
如果上述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就不难判断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要化解实体部门资本结构的失衡,金融体系需要深刻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相应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框架下具有全新的使命。一方面,随着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创新经济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也是宏观去杠杆、稳杠杆的需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升股权融资占比,改善实体部门的资本结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创板开通、注册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为进一步推进主板和创业板的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其次,要解决金融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这当然是一项困难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如何践行“竞争中性”的原则,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难点所在。事实上,央行对如何加大金融扶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费尽思量。央行多次定向降准,置换MLF(中期借贷便利)鼓励商业银行向实体企业贷款,创设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为小微民企纾困解难。这些都可以看作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在竞争中性的原则下,需要淡化所有制标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平衡风险与回报的关系。
最后,要推动社区银行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明确中小银行的角色和定位。金融供给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中小银行的定位非常关键。金融供给侧改革将鼓励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改革的重点并非是增加中小银行数量,亦非鼓励中小银行跨区域扩张,而是明确中小银行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定位。一直以来,我国的银行体系都是强调规模增长,地方性的中小银行都存在跨区域异地扩张的动机,造成金融供给区域间的不平衡。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鼓励扎根于区域发展的社区银行,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地方性银行回归社区本源,服务该区域的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推动金融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其内涵极为丰富。理解这一改革思路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当前金融供给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所在。总结而言,一是通过发展资本市场调整实体部门的资本结构;二是实行“竞争中性”原则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三是鼓励社区银行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可以预见,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将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增加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从而帮助中国经济在年内企稳回升。从长期看,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将有利于稳杠杆和去杠杆,从而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新财富杂志2019年4月刊
《千钧之秘·董秘价值成长25年》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