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原标题《国务院一个文件带出130亿的市场,但电子病历推行还是很难》,作者:郑琪,责编:周琼,封面:视觉中国
下午三四点钟,是医院网络最繁忙的时候。
查房、调整检查和用药、分析检查结果、下医嘱、安排手术……在长春市某三甲医院外科住院部,结束了一系列日常工作后,住院医师们回到办公室,开始攻克每天都要完成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录入电子病历。
将几十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情况、治疗过程等事无巨细地敲到电脑里,说难不难,却也并不简单。碰到复杂病历,加班是必然的。
今年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要求三级公立医院要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将“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指标列为国家监测指标。
按照相关规定,2019年8月底前,各地卫健委须组织三级公立医院完成电子病历的编码和术语转换工作,全面将启用统一的疾病分类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医学名词术语。
随着一纸令下,一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疗信息化工作,正在中国各大医院铺开。上述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各大医院上演。
这一政策,同样催生了一个每年规模约130亿元的电子病历信息化市场。然而现实层面,作为执行方的各大医院,在施行过程中感到并不轻松。
政策:医院评级要过“电子病历关”
电子病历,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是指医疗机构用信息化的手段,将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的病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过程,按照统一的规范和编码,记录下来。内容包含了患者在医院所接受的各种检查记录、医师为患者所做的治疗记录以及对患者的护理记录。
这种电子化的记录,是医院中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它不仅能实现病历及诊疗信息的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还能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分享。
今年三月,百度创始人、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的一份提案,一度将电子病历的关注度推向高峰。李彦宏认为电子病历包含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经验,呼吁加快推进电子病历的科研和应用,提高电子病历在医疗系统内的联互享性,以缓解目前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缓解百姓的“看病难”。
事实上,2009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多次出台文件促进电子病历的普及。然而,发展了近10年后,电子病历在中国医院虽然有了“量”,却还远远谈不上“质”。数据质量低、应用规模小、层级低、进展慢、不同省份之间数据割裂、安全规范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
2018年12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79号),提出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织辖区内二级以上医院按时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通知》要求,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评分3级的要求是,要实现医嘱、检查、检验、住院药品、门诊药品、护理至少两类医疗信息,跨部门进行数据共享。
评分4级的要求,实现病人就医流程信息(包括用药、检查、检验、护理、治疗、手术等处理)在全院范围内安全共享,实现药品配伍、相互作用自动审核,合理用药监测等功能。
现实:门诊医生无时间录入电子病历
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对全国4329家二级医院、1695家三级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的水平,进行了分级评估。发现目前二级医院平均等级1.35级,三级医院平均等级2.81级。这与上述目标相比,尚有一定距离。距离国办发〔2019〕4号文件所列的“11月省级考核,12月国家级考核”的大限已近,留给医院准备的时间已不宽裕。
八点健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医院来说,这条电子病历的升级路并不容易。一方面,医院原有数据需要平稳过渡、医生的使用习惯需要改变;另一方面,医院也需要为电子病历支付时间和金钱成本。
目前,中国的电子病历系统按照使用场景,划分为两种:门诊电子病历和住院电子病历。
由于录入效率低且门诊事务太忙,一般门诊医生无法抽出单独的时间为每位患者详细录入电子病历,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的意愿较弱,因此门诊电子病历的普及率较低。
美国临床信息学专家Clement McDonald统计发现,使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看诊会让医生平均每天多花上48分钟。对中国的门诊医生来说,这个时间远远不够。有测试表明,一个急诊科医生值班期间要完成全部的电子病历,要点击鼠标4000次。“问诊3分钟~4分钟,还得花10分钟去写电子病历。”
在中国,三甲医院的门诊医生平均每天问诊病人100个左右,如果按照标准填写电子病历,工作量可想而知。
一位资深的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目前门诊电子病历主要是三级医院和一些二级医院在使用,一些非一线城市的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病历依旧以手写为主。并且,目前的门诊电子病历功能及其简单,只能简要描述患者的病情,开一些检查和药品。
笔者的亲身经历是,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即便医生已经录入了简单的门诊电子病历,依旧会在病历本上手写详细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复诊时看的依旧是手写病历的内容。即便患者是在大医院看病,依旧需要花 5 毛钱买一个小小的病历本。
与门诊电子病历相比,住院电子病历的普及程度更高。因此目前政策所规范的,也以住院电子病历为主。
难点:费用高、更新难
无论如何,在电子病历评级的硬指标要求下,一些没有电子病历的医院开始引进电子病历,有电子病历的医院开始更新原有的电子病历。
在引进、更新电子病历系统的过程中,费用是第一道门槛。
一位行业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目前电子病历的主管部门是卫健委,但为医院支付费用的却是医保部门。对于电子病历,医保并无支付动力,因为电子病历并不能对医保控费产生直接的效果。
“政策推行方是政府,买单者却是医院。”上述行业人士这样表示。
关于电子病历产品的定价,这位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一般来说,电子病历厂商会根据医院的预算及对产品的需求综合考虑定价,并通过招投标来竞争,性价比高者中选。
云知声医疗产品线负责人孙熙透露,目前电子病历主要是按照产品的功能模块和医院的规模来定价,功能模块越多,医院规模越大产品价格越高。一般三甲医院的电子病历平均价格可达200万元左右,而县域医院的电子病历平均价格在30万元~50万元左右。
此外,电子病历厂商在为医院提供服务时,还会产生一笔额外的费用,即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即医院信息系统)接口费。这位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传统的 HIS 占据的是医院内部的网络接口,任何进医院的系统都需要与 HIS 对接,这样数据方能共享,达到入级考核额定的效果。但接口费并没有一个国家标准,完全是厂商自主的市场行为,因此这个费用如何定价,要“看情况办事”。
除了费用外,电子病历进医院最大的障碍是“如何与原有的系统交接”。孙熙告诉八点健闻,这种交接的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生已经习惯使用原有的系统,换新的系统需要重新学习适应。二是原有的系统积累了很多的历史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适配到新的系统中也是一个难题。
由于上述困难,医院升级原产品的动力要比重新购买一套系统的动力更强。这位行业人士表示:
“除非是不得不换,比如和原本厂商的关系极度恶化、或者原本的产品真的太差,否则医院是没有动力去更换一个新的厂商的产品的,他们甚至更愿意升级原本的产品。因为更换产品比升级要麻烦很多。”
市场:电子病历厂家小而分散
信达证券基于当前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两年的发展目标,对电子病历建设的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若今明两年全部完成电力病历升级和建设,医疗机构平均每年的投入需达到130亿元,这将显著扩大目前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
而根据前瞻经济研究院的统计分析,2010年~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增速保持在20%左右的较高水平,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790亿元左右,行业前景广阔。
不过,在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中,电子病历系统的生产及服务企业却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状态。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超过2000家医疗信息系统厂家,电子病历厂家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通过天眼查输入“电子病历”,可以查到的相关企业是 383 家,但是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企业。
相比而言,美国市场上电子病历产业的集中度较高,前三家公司Epic、Cerner、Meditech加起来市场份额已经接近80%。而中国市场上前五家份额还不到50%。嘉和美康、海泰科技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10%,东软、东华、卫宁健康市场占有率各在8%~10%。集中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新政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现有企业的升级换代及资源整合,提供了空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End
虎Cares X 飞跃Feiyue.
信了这个鞋,你步行的时候,也很行
#一起出门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虎嗅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