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品生活(ID:pinpinlife)
美国心脏协会期刊发布的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喝2杯以上含糖饮料或致早死风险!
女性风险达到67%,是男性的2倍多。网友们热议纷纷,而看到这个消息的卡娃,也吓得赶紧放下手里的奶茶。
其实,喝饮料没有错,错在糖太多了!
今年2月15日,国家卫建委发布了一个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在这个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糖”专项行动。
突然如此郑重,以文件形式直接下达要求。可见,糖对于人体的危害亟需引起广泛重视了。下面这些高糖食物,大家一定要少吃!
吃一口老十岁
01
一瓶乳酸菌饮料=66g糖=长肉34g=跑步3.8km
图片来源:美食柠檬
02
一瓶橙汁=48g糖=长肉24g=跑步2.7km
03
一瓶功能饮料=25g糖=长肉13g=跑步1.4km
04
一听可乐=35g糖=长肉18g=跑步2.0km
05
一小瓶咖啡=21g糖=长肉11g=跑步1.2km
06
一份冰淇淋=18g糖=长肉9g=跑步1.0km
07
一小块蛋糕=44g糖=长肉22g=跑步2.5km
08
一个粽子=95g糖=长肉48g=跑步5.4km,相当于吃了一块蛋糕+一份冰淇淋。
09
一杯芝麻糊=26g糖=长肉13g=跑步1.5km
10
一杯星冰乐=81g糖=长肉41g=跑步4.6km
11
一盒话梅=149g糖=长肉76g=跑步8.5km,吃完这一盒话梅相当于喝了四听可乐。
12
250克红薯粉=213g糖=长肉109g=跑步12.1km
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基本换算下来,每100克糖可转化51克体重,需跑5.7千米才能消耗。而且长期食用高糖食物,平均寿命要比正常的人缩短10-20年,高糖对人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摄糖过多容易毁全身。
高糖毁全身
糖本身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还能维持体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但实际上我们每天摄入的糖超过了正常值的2-3倍,长此以往问题就出现了。
毁身材:导致肥胖
如果摄取过量糖分而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简单来讲,就是会长胖。而肥胖会带来心脏病、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毁胰岛:容易引发糖尿病
高糖饮食,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是会加重胰腺胰岛负担,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上了年纪的朋友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更要注意少吃高糖食物。
毁皮肤:扰乱新陈代谢
摄糖过多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多余的糖会使皮肤的胶原蛋白变质,造成皮肤水分和脂肪流失,直接表现就是皮肤粗糙、松弛,紧接着就是皱纹。
毁血管:导致冠心病、中风
平时摄入的糖分较高或较多,人体血糖就会迅速增加,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减慢血流运行速度,导致血流不畅、血管堵塞,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毁大脑:损伤记忆力
食用高糖食品会损伤大脑结构,摄入过多易导致认知障碍症、记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
毁口腔:引发口腔疾病
如果儿童长期高糖饮食,会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等疾病。吃含糖食品或饮料过多,又不注意口腔卫生,会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容易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
毁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过多的糖可在肝脏转变为脂肪,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因此过多的糖分摄入会给肝脏带来繁重负担,使其负荷过重,从而导致潜在的肝损伤。
常见的戒糖误区
① 主食吃得越少越好(错!)
很多戒糖、减肥的妹子怕胖不敢吃主食,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反而会提高你对甜食的渴望,严重者可能会低血糖昏迷。
如果你想通过戒糖控制体重,更应该做到的是合理的饮食结构,最好的做法是少食多餐。
② 只吃粗粮不吃细粮(错!)
如果长期以粗粮为主食,会增加肠道负担,并影响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对身体不利。因此主食要粗细搭配,粗粮:细粮的最佳比例为4:6。
③水果含糖量高,戒糖期间不能吃(错!)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和营养素,可以让果糖在人体中吸收缓慢,不会引起剧烈的血糖反应,摄入量很难超标。
推荐低糖水果:草莓、蓝莓之类的浆果,以及苹果、桃子之类的温带水果;
热带水果:芒果、荔枝、榴莲、菠萝等要少吃,莫小姐最爱的西瓜也是高糖水果,不能再敞开肚皮吃了(哭泣)。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喜欢喝鲜榨果汁,觉得非常健康,其实并不是!
首先,水果榨汁以后,宝贵的纤维素常常被当成“果渣”被扔掉了;其次,纯果汁很难提供明显的饱腹感,把果汁当饮料,你会一次摄入好几个水果的果糖,糖分爆表……
卡娃觉得,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大家怎么去吃,能够好好地与“糖”相处,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掌控,低糖饮食会让我们更健康,也要记得给身体一些时间去适应。
同时,在改变饮食习惯前,一定要考察好自己的身体状况,像低血糖的朋友就不适合戒糖哦~
点这里的“在看”,让卡娃知道你在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卡娃微卡”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卡娃微卡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