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如果说年初的“竞亏”狂潮是超乎预期,临近A股年报收官日的业绩“修正”无疑是晴天霹雳!
近期,年报最后披露关口,有一些A股公司业绩变脸,频爆大雷。此前21君有相关报道,可点击查看:
上市公司亏损理由千奇百怪,商誉减值就是定时炸弹之一。大规模计提商誉是利好还是利空,还有哪些风险高悬?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杨坪、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梁宇芳、谢珍
编 辑丨巫燕玲、刘巷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突袭
机构:“被坑惨了”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29日,华南一私募机构对记者说:
“这次被欧菲光给坑惨了,主要是年报变脸太猝不及防了,提前一点招呼也不打”。
4月29日,在 “变脸潮”中大杀四方的欧菲光(002456.SZ)宣布停牌,拟转让不低于18%的股份,引入金融行业的国有机构做战略投资者。
此前,欧菲光因年报实际业绩与预告业绩相差23亿,引发市场巨震,公司股票在年报披露次日跌停。
随着年报披露截止日的临近,业绩“修正”成为潜藏在A股市场的最“危险”因素。
Wind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4月29日,沪深两市共披露3348家上市公司年报,合计实现盈利3.40万亿,同比增长0.23%,而2016年和2017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07%和18.13%,2018年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放缓。
剔除金融股后,所有上市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1.67万亿,同比下降1.74%,剔除金融和两油之后,归母净利润降至1.55万亿,同比下降4.39%。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241家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存在大幅修正业绩预告的情况,其中业绩下修幅度超过1000%的企业有25家,皇氏集团(002329.SZ)、飞马国际(002210.SZ)等多家上市公司从预盈转为巨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由于市场早有预期,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企业业绩下滑或亏损尚可接受,但突如其来的“爆雷”或业绩“修正”则成为影响投资者情绪的重要因素。
Wind数据显示,业绩大幅下修的上市公司股价均遭受重挫,上述25家下修幅度超过1000%的上市公司次日股价全部跌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内外部经济和市场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变化、流动性危机和债务纠纷、资产减值和商誉减值损失等是企业业绩下行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经济库存周期和A股盈利周期看,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伴随去库存,A股盈利处在下行通道中;至于亏损在2018年大规模爆发,主要原因则是作为2014-2015年牛市并购的后遗症,2017-2018年是商誉减值风险集中爆发的年份。”4月29日,新时代证券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受访时指出。
为何巨亏?
商誉减值成重要因素
事实上,像欧菲光一样在最后关头突然“变脸”的企业还有不少。
东方金钰(600086.SH)、西部矿业(601168.SH)、文投控股(600715.SH)、深大通(000038.SZ)等上市公司也曾在年报披露临近日大幅下修业绩,出现从预盈变巨亏,从亏损到增亏2-10倍等情况。
上市公司总有各种理由亏损,商誉减值则始终是紧压A股市场的“定时炸弹”之一。
4月29日,北京一家资深金融机构研究人士受访时指出:
“宏观经济层面、企业层面的现金流压力等影响之下,我认为爆雷其实比较正常,当然这些原因主要集中在重资产、周期类企业,因为整个2018年价格端、销量都在下滑;还有一些成长类企业,因为资产减值、商誉减值等因素造成巨亏。”
从资产减值角度来看,商誉减值占其中的大头。
如拖至最后一日披露年报的天神娱乐(002354.SZ),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亏损75.22亿元,坐牢A股“亏损王”位置,主要原因就在于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49亿元等。同样的金盾股份(300411.SZ)亦因商誉减值业绩由预盈1.18亿元变为亏损17.9亿元。
据记者统计,在2018年年报中,已有764家公司存在商誉减值损失,商誉减值合计达到1192.78亿元,相比于2017年的367.04亿元,同比增长224.97%,是A股首个商誉损失超千亿元的年份,占剔除两桶油后非金融股2018年总利润的比例高达7.68%。
具体来看,有29股的商誉减值损失超10亿元,有14股的商誉减值损失超15亿元,东方精工(002611.SZ)、掌趣科技(300315.SZ)、联建光电(300269.SZ)、大洋电机(002249.SZ)和联创互联(300343.SZ)的商誉减值损失超20亿元。
周期性因素也是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重要因素。
剔除掉因商誉减值爆雷的计算机、传媒板块后,周期性行业和重资产领域则成为业绩下滑的“重灾区”。
据Wind数据统计,农林牧渔、电气设备、有色金属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06.88亿元、209.43亿元和274.60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9.56%、47.38%和31.84%。
最为典型的农林牧渔板块中,受猪周期和非洲猪瘟影响,畜牧养殖亏损严重,温氏股份(300498.SZ)、牧原股份(002714.SZ)、新五丰(600975.SH)业绩下滑分别高达41.38%、78.01%和179.80%,雏鹰农牧(002477.SZ)更是巨亏38.64亿元。
“上市公司业绩的突然变化,主要涉及到公司的微观层面,也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权衡利弊之后,把资产减值平滑掉,以便未来轻装上阵。”上述研究人士说道。
预警!还有12家公司百亿商誉高悬,
值得关注
上市公司集中计提商誉减值不仅因新规要求,也有可能是实现财务“洗澡”,为以后年度的盈利更好看作准备。
因而,除了关注已经爆发的“雷”外,那些高商誉风险仍高悬的公司更应值得关注。
商誉减值损失突破千亿,
29家减值超10亿的公司首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公司就栽在并购扩充的野心上。
商誉由并购产生,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减值测试。一旦确认需要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对当期报表业绩造成直接冲击,且所计提减值损失未来不得转回。这也意味着,商誉的存在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截至4月29日,在已发布2018年报的3353家公司中,有764家公司进行了商誉减值,总规模达到1193亿元,同比增长225%,这里还不包括天神娱乐的49亿。2018年底商誉规模仍有1.18万亿,占同期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的31.89%,风险仍存。
商誉减值损失一般会造成当期盈利大幅下降。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发现, 45家公司亏损皆因商誉减值计提,58家公司因为商誉计提净利润下滑50%以上。
图片来源 / 21财经APP
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商誉减值损失超10亿元的有30家,除康旗股份(300061.SZ)外其余均为首亏。
目前减值损失最高的是东方精工(002611.SZ),2018年计提38.86亿元,而其2018年净利润亏损38.76亿元,巨额亏损主因源于收购北京普莱德及百胜动力产生的商誉计提减值。
2016年3月,东方精工出资47.5亿元收购普莱德100%股权,业绩承诺期4年,公告披露后,东方精工连续4涨停。
2017年,普莱德业绩下滑,没有完成业绩承诺,2018年亏损2.2亿元,东方精工进行商誉计提,直接导致该公司由盈利变巨亏。
2019年是普莱德业绩承诺期最后一年,能如期实现盈利5亿的承诺吗?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同时行业竞争加剧、产业整体毛利率下滑,这将对普莱德的经营业绩和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而普莱德在东方精工的整体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0%,未来东方精工业绩也不容乐观。
图片来源 / 21财经APP
从行业来看,2018年已进行商誉减值公司较多来自机械设备、医药生物以及传媒,29家减值损失超10亿的传媒行业占了11家。值得注意的是,这29家公司中,仍有8家公司还有超10亿的商誉未计提,分别为:
立思辰(29.19亿)
掌趣科技(20.11亿)
利欧股份(19.31亿)
华闻传媒(17.47亿)
天舟文化(16.88亿)
联创互联(12.66亿)
康旗股份(12.13亿)
大洋电机(11.23亿)
12公司百亿商誉风险高悬
规模超过净资产更应注意
“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踩过的雷如何避免再踩?
在大规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后,2018年上市公司整体商誉有所减少,2018年底的1.18万亿相比三季度1.45万亿降幅达18.62%。
不过,在进行减值计提后,仍有12家公司商誉过百亿,均为主板,除了暂未发布年报的青岛海尔(600690.SH),其他与2018年三季度商誉过百亿的公司相同。
图片来源 / 21财经APP
需要说明的是,商誉高的公司并非是洪水猛兽,更应注意的则是那些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过高。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商誉占总资产比例超过50%的有85家,更有8家公司商誉规模超过了净资产。
如纳思达(002180.SZ)百亿商誉多由2016年收购美国利盟而形成,截至目前该笔资产从未计提过商誉减值准备。
其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美国利盟在2017年11月对合并购买日的商誉调减了2.56 亿美元,不过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商誉仍有125.86亿元,占其净资产比例为151.8%。
图片来源 / 21财经APP
另外,华业资本(600240.SH)、华谊嘉信(300071.SZ)、长城影视(002071.SZ)等均是因商誉减值造成业绩大幅亏损的典型案例,而在2018年计提后商誉仍然超过净资产,风险仍存。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大量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对当年业绩会产生极大冲击,短期内股价会应声下跌。但会不会是为了以后报表好看而进行财务“洗澡”?股价会触底上涨吗?21数据新闻实验室将持续关注!
21君
小伙伴们,你在A股投资了哪些股票?收益如何呢?
百万读者都在看……
本期编辑 刘巷
我在看,你呢?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