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注意过吗?西安街头满是这个“错别字”

作者:陕西交通FM916 来源:陕西交通FM916 公众号
分享到:

05-01




绿化带护栏上‘碑林’的‘碑’字怎么少了一撇?和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一样?”近日,10岁小孙子提出的这个问题,难倒了家住西安市互助路的市民王先生。他想搞清楚其中原委。“互助路绿化带护栏上,几乎每隔二三十厘米就有个‘碑林’的文字标识,可以说满大街都是,如果是写错了,希望相关部门赶紧纠正过来。”


王先生今年60多岁。4月27日,他送小孙子去上学,孩子眼尖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他指着护栏上的两个字给我看,说‘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王先生说,自己不清楚这是什么缘故,一时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这让孩子疑惑地嘀咕了半天,“他一看街上都是这么写的,问我是不是他记错了,我赶紧说你记得没错。现在我一是想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二是担心这样的标牌,会不会给正在认字阶段的孩子造成误导。”王先生称。


4月28日,根据王先生反映的情况,记者前往互助路实地探访。护栏上,黄色的“碑林”二字在雨天里十分显眼。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3位过路市民,其中两位均表示平时没太留意,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写。一人猜测,这可能是书法的一种写法,但也同样提到了“误导”问题。


记者随后联系了设置护栏的碑林区城管执法局及碑林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城管局法规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称,这两个字来自碑林博物馆林则徐题字的“碑林”匾额。旅发委的工作人员称,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碑”字在演变初期,本来就没有那一撇


陕西省社科院专家王晓勇谈及这一问题认为,书法讲究艺术,追求美感,通常有多种写法,还有很多异体字出现。唐宋年间,许多书法家为追求结构对称的美感,写字时有意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笔都属正常,这是一种颇具唐宋遗风的书法习惯。比如,在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的字帖中,“碑”字就没有一撇,在另一位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多宝塔碑》碑文中,“碑”字也是没有一撇的。这在书法当中是合理的。在他看来,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性及文化的包容性。


谈到市民所担忧的,会不会对小学生造成误导的问题,王晓勇认为,家长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体悟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给孩子讲明这两个字来源于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字,十分有教育意义。


少一撇的“碑”字,原来有故事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轴线上有一座重檐四角亭,里面矗立着“碑林第一碑”——著名的唐代《石台孝经》。在两层飞檐的中央,悬挂着一块“碑林”匾额。这两个楷字写得柔中含刚、清劲秀博,堪称书法中的极品。


“碑林”匾额并无题款,传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林则徐被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时途经西安所题


林则徐不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一位功力极其深厚的书法家。其楷书以欧、颜为基本路数,又独出新意,自成一格。从书风上判断,“碑林”二字为林则徐所书应无太大问题。


然而,令很多游客颇感困惑不解的是,“碑林”的“碑”字却少了一撇。是林则徐写错字了吗?如果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错,这位名震天下的禁烟英雄又怎能在20岁中举、27岁高中进士呢?于是,便有人猜测这是林则徐有意写错字:“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是林则徐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注:清代应是摘掉“顶戴花翎”,官员头戴乌纱帽起始于东晋,直至明代。)。这种说法经导游解说在社会上广为流布,“碑林”的“碑”字也赫然列入了中国古迹景区内的“著名错字”。


上述说法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反过来想一想,林则徐也不能因为自己被罢官,就写错字泄私愤啊,更何况是供大众观瞻的匾额?以林文忠公的忠义和磊落,断不屑为此等无聊荒唐之事。


其实,答案就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查阅碑林内的名碑大碣,几乎所有的“碑”字都没有那一撇



上面3通名碑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所书,按照上述说法,莫非颜、柳二公也都丢官罢职不成了吗?那么,古人为何常写“碑”不加撇?为此,我们需从字源学上对“碑”字作一番溯源探究。


“碑”字始见于先秦古文。碑最早是一种下葬或拴系牲畜的工具,后来人们在其上刻字,以颂扬人的功绩、德行或记载史实等。下面是“碑”的字形演变:


古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下面是“卑”的字形演变:



关于“卑”字,《说文解字》释为:“卑,贱也。执事者。从

阅读37788
西安 错别字 
举报0
关注陕西交通FM916微信号:jiaotongfm916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陕西交通FM916”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陕西交通FM916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陕西交通FM916

微信号:jiaotongfm916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