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最后一天,也是一个特殊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最早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这个节日,在当下看来,极具意义。
因为今年才过去三分之一,却有太多悲伤而惊心的新闻:17岁少年跳桥自杀、童模妞妞被家暴......这些悲剧,无一不在警示着每一个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前段日子结束的综艺节目《女儿们的男朋友》,香港老牌演员秦沛与女儿姜丽文,是层出不穷的明星真人秀里,最令人嫉妒的一对父女。
因为他们很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
姜丽文最让人喜欢的一点,是她的阳光治愈。
她非常非常非常爱笑,仿佛生活里每一件事都值得开心,有简单小确幸的知足感。
她第一次出场,就是去打泰拳庆祝自己33岁生日。
大部分女生都会介意自己的年纪,她却不惧怕年龄,越活越自信坚强、独立上进,她说:“我很为自己的33岁感到骄傲。”
和小4岁的男朋友柏豪相恋,元气满满阳光girl与不善言辞理工男的cp太好嗑!
进门亲、吃饭亲、走路亲......在一起2年了还像偶像剧一样甜。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们不会去过多控制和约束对方,享受在恋爱中一起成长的快乐。
做饭做着做着就跳起舞来。
每天都会赞美彼此,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对方的在意与爱。
她最打动我的一段话,是和男朋友说的:“只有先爱自己,我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那一刻,这个女孩精神富足的样子真的太美。
姜丽文爱自己爱生活的状态,感染了所有人,王子文就说出了心声:“换做是我,也想宠这个女孩。”
很难想象,姜丽文来自单亲家庭。
秦沛和前妻离婚后,又当爸又当妈。拍戏再忙再苦,也会寻得没戏的缝隙,飞回家照顾陪伴儿女。
因为他知道,爱不是一句口号。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小兽,他们能深深感受到,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就算长大了,秦沛依旧是一个粘人的父亲。一天打6次电话给孩子,他觉得不正常,因为要打十几次才够啊!
孩子们也会在节目里用这个取笑他,秦沛一脸不动声色,实际上偷着乐。
但调侃背后,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模样——在孩子记忆中,爸爸从来不会缺席他们哪一段人生。
抢答环节里,秦沛比男朋友更快回答出女儿的生活小习惯:她吃点心时最爱加茄汁,她最好的朋友是谁。
家里摆满了一家三口到处玩的照片。
许多家庭合照时总会显露疏离与尴尬,他们却完全不会:肢体贴得很近,笑容洋溢,是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
但秦沛的陪伴,绝没有控制欲与权力感。
他非常开明,对待儿女是一种成人式的平等与关爱:我的感受不重要,我女儿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男朋友在女儿生日时做炸鸡给她吃,当作生日礼物。其他人都不能接受:“这不是送礼。”
只有他说:“我女儿喜欢就行啊。”
姜丽文不介意等到40岁才结婚,在场的嘉宾爸爸听到都炸了,只有他表示支持:
“千万不要为了要生孩子而结婚,你们就找到一个能够陪伴你,以后路上一直陪着你、支持你、爱你、疼你,这是最重要的。”
姜丽文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社会大环境淬炼重重,在这个欲望无尽的都市丛林中,她也曾扛不下去,患过抑郁症。
而原生家庭对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那句话:“有的人靠童年治愈自己,有的人靠一生治愈童年。”
遇到困难时,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一想到家里,不会有更多挫败感,而是很安全地获悉,家永远都会是力量的源泉,光之所处。
姜丽文也正因如此,才更能勇猛去打败抑郁症,自内新生。她明白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她不会孤独、她值得被爱。
所以,姜丽文才长成了如今的自信向上。她想做的事都能得到支持,容易满足的幸福感写在脸上。
这个在爱中长大的女孩,活出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但太多的人,没有姜丽文那么幸运。在网上,说到原生家庭对你最大的影响时,有网友留言:“自卑,看见身边的人家庭幸福,会嫉妒到偷偷掉泪。”
娱乐圈这面人性与故事的放大镜,便不缺被原生家庭毒害的孩子。
叶璇,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星。她在网上吐槽男朋友前女友,被王思聪称为“下降头”。其实许多行为,都是小时候缺爱的投射。
父亲早早离开,母亲在18岁生下她后,甚至不允许叶璇叫自己“妈妈”。酒喝多了,就开始乱发脾气,打骂叶璇,又抱着她哭。
她对着镜头想起以前的生活,甚至能笑起来:“那时候妈妈有很多男朋友,都是帅哥。”
这种笑容,某种程度是叶璇自我逼迫下的解离。笑代表我不痛,因为没有情绪,便伤不到自己。
但怎么可能不伤到呢?只要碰到给她一点点爱的人,她便飞蛾扑火般陷进去。
孩童时没有得到的爱,成为她终生匮乏与渴求的幻梦。
“央视一姐”董卿在外界的印象中,永远得体优雅,完美无缺。
她的完美,是父母的严厉与挑剔驯化而来的。爸爸是报社总编,妈妈是大学物理系教授,出身高知家庭的她,从小就被要求一切都要做到最好。
天亮前得去操场跑1000米,不许她多照镜子,压抑女孩爱美的天性,把一切时间都用于学习。
每次吃饭,就会开始挑董卿的刺:“你这个做得不好,你那个还能更好...”
这种压迫式成长,一方面让董卿成才,另一方面也使她一辈子都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就算做得再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她依旧无法认可自己,活在对自我的审判中,终日惶惶不安。
黄秋生的爸爸是前港英政府官员,在黄秋生4岁时离开香港,再也没回来过。他很久以来都过不了这个坎儿,长成一个性格暴躁,有严重情绪问题的人。
姜文形容“黄秋生的内心很孤独,孤独到破碎”。
直到黄秋生56岁时醉酒后,网上发文寻父,才意外找到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形容这种有家的感觉,是:“好像某些感情、感受给唤醒了一样,我发觉原来也有我值得开心的事情。“
看遍人间冷暖,历经人世浮沉的他,那一刻竟有了小孩子的语气:
“爸爸曾经在信里面说,只要我是好孩子,他就会帮我搞定一切事情。大概他现在觉得我是好孩子了,才派两个哥哥回来。”
他的内心,是不是没有停止在想,因为我不是好孩子,爸爸才离开了家?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如影随形、刻骨铭心。就像网友说的那样:
“小时候没被父母夸奖过,那你以后不管做的多好,都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渴望被认同又永远觉得自己不配被称赞。就算你明白你已经很努力了,
而且做的比大多数人好,你知道自己得到的都是该得的,
心里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依然无法甩掉。”
17岁跳桥少年事件中,很多人都在谴责孩子的抗压性太差。
却没想过,在诸多恐吓式和苛刻严厉的缺爱教育中,多少青少年都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孩子们就算长大,也可能在黑暗中煎熬。外表虽然正常,午夜梦回却仍旧会愤怒、会恐惧,在待人处事中不自觉流露出曾经的伤痛。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我们很难去接受,父母本身便是有问题的。但这个世上,有太多父母匮乏爱的能力,用或逃避缺席,或控制支配的方式,去伤害自己的子女。
如今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让这样的悲剧,一遍遍重演在下一代身上。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日本足球青训学校列下的训诫,也许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
1.饱受批评的孩子学会责难
2.被暴力体罚长大的孩子学会仰仗武力
3.被取笑的孩子学会沉默不语
4.被讥讽的孩子将成为冷漠的人
5.受到激励的孩子学会自信
6.被宽容的孩子学会忍耐
7.受到赞赏的孩子学会评价
8.体会过公平竞赛的孩子学会公正
9.知晓友情的孩子学会亲切
10.体会过安心的孩子学会信赖
11.被疼爱和紧紧拥抱的孩子学会体察世间的情感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FashionTrip”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FashionTrip公众号所有。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