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探索】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来读“渔阳里”这些来信

作者:上海发布 来源:上海发布 公众号
分享到:

05-04

位于淮海中路567弄的“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完成了建馆1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修缮,并于4月30日起向公众开放试运行。

五四运动前后,一批受鼓舞的青年精英汇聚到渔阳里,开始无畏而坚韧的命运探索。那些青年先锋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在石库门里弄会开出信仰之花?俞秀松、刘少奇、任弼时......这些当年从“渔阳里”走出的革命青年,在党的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一起来看看《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渔阳里来信》吧。 


第一封信:俞秀松


是回到家乡过上“小确幸”,还是来到“北上广”闯荡奋斗?这已是如今常常被热议的话题。有句话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到达多远的未来。”这来自渔阳里的第一封信,来听一听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俞秀松的故事。


第二封信:施存统


在经历种种家庭不幸后,施存统写下了《非孝》一文,这篇文章触动了千百年来“三从四德”的观念,引发轰动,却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不过,得到陈独秀率先声援的施存统,在1920年初,由李大钊推荐到上海工作。在上海,施存统开始大量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0年8月,施存统和俞秀松等人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从日本回国不久后,他被陈独秀指派负责团临时中央局,同年5月,施存统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团中央书记。


第三封信:陈望道


流血牺牲离我们好像太遥远了,百年前的那段历史,是否还可以为当下的年轻人做出指引?


陈望道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员,是校园里最锐意的革新者之一,却引发当局粗暴阻止,最终爆发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陈望道怒而辞职,不断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他在老家义乌过春节,躲进僻静的柴房,用两个板凳和一块板,拼成了一张桌子,又用稻草堆成了一把凳子。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就这样在柴房中诞生。


第四封信:李汉俊

第四封信带你走近一位毅然决然转业的青年——李汉俊。


百年前的“李汉俊”们更关心广大老百姓是否贫穷,更关心思想解放、妇女解放、工人运动的问题,更关心社会如何可以变得更好……也许,他们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他们的内心是富有的。或许,这也是他们能果断做出选择的原因。

视频时长1分52秒↑


第五封信:叶天底

代代青年都多少有点叛逆,可叛逆一定是坏事吗?


百年前,出入渔阳里的那些热血青年,很多在父辈眼里也都是“问题青年”。但他们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出了最为精彩的人生。第五封信带你走近一位父辈眼中的“问题青年”——叶天底。他的叛逆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明天。百年后的你,能否真正理解他的叛逆呢?

视频时长1分47秒↑


第六封信:刘少奇

青年刘少奇曾经来到上海求学。他与任弼时、萧劲光等人一起被编入了俄文班。如今的渔阳里6号,仍保留着当时的场景:一楼厢房排着长凳和课桌、挂着黑板。十来平方米的教室内,最多时挤进过50多人。二楼的厢房和客堂间,都架起了棕绷和铺板,学生们就在厢房打地铺。


一天,正在屋内看书的刘少奇,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跑进来的,是湖南老乡萧劲光。面对他“出去逛一逛”的邀请,刘少奇却坚持“再练练发音”。

视频时长1分35秒↑


资料:团市委、上海大调研

编辑:缪心

阅读39975
青春 
举报0
关注上海发布微信号:shanghaifab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上海发布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上海发布

微信号:shanghaifab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