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卒 知名工业党、《大目标》作者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各个角度探索社会变革道路,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共产党能做到?这还要回溯到当年的五四运动,它第一次凝聚了全国共识,使消极反抗转为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革命,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对后期土地革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观学院整理的要点导读
五四运动是从占人口极少数的知识青年开始的。按当事人回忆,算上跟着看热闹的,最初的参与人数不到5000,而解放全中国彻底改变了5亿人的生活。
从5000到5亿,30年时间增长了十万倍。平均每6年,革命的影响力就扩大十倍,每年增长46.78%。如果折算成股票的话,我们的建国史堪称有史以来涨势最猛的一支股票,微软和巴菲特都不值一提。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一高增长率为什么能保持30年。
一、迷茫的辛亥青年 04'30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一代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解放一代消灭了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集团关系不大。但其实辛亥革命一代人和解放一代有很大的交集。
比如,毛泽东、朱德、董必武等新中国第一届领导人很多都是辛亥年的志愿兵。
辛亥革命不是一场有组织的运动,既没有全国战略,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全国一起反清的人,各有各的心思。辛亥年,乃至到1919年,中国大多数知识青年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连基本的共识都没有,只能搞自发斗争。
二、五四运动带来了希望 11'36
五四之前,之所以知识青年没有达成共识,原因主要有两个:1.对传统道路幻想太多;2.集体回避暴力革命选项。
直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演讲《庶民的胜利》,赞美底层革命路线。这些事情积累到一起,等于在一道非常难的选择题里划掉了几个错误选项,又给了一道类似的例题。所以辛亥青年1911年还很迷茫,到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看到希望。虽然他们还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起码有了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努力学习通过考试。
三、全国知识分子达成共识
1.夺回关税自主权 16'42
五四运动初步给中国指明了理论探讨方向,但是知识青年还需要合适的目标才能团结起来。这个目标就是从帝国主义手中夺回关税自主权。
旧中国知识青年渴望拥有资本,渴望分享资本的利润,这在当时这是一种进步思想。在国内积累足够的资本意味着必须组成一些赚钱的现代化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中国工业革命已经落后,中国的工厂和产品都竞争不过西方。再加上中国已经沦为别国的倾销地,所以关税壁垒是中国发展的第一前提。
期间也有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希望推翻了清朝后,民国政府能给中国企业争取一点空间,积累资本。像孙中山,把总统丢给袁世凯以后,决定去修铁路,发展工商业,最后失败了。很多辛亥青年类似的努力也都失败了。他们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赶走帝国主义,自己才有前途可言,所以不约而同,加入共产党。
2.发起内部革命 24'45
帝国主义和中国签不平等条约时,没有把关税直接降到0,而是留了5%。同时,1943年以前,清朝和民国海关的领导始终是英国人,1943年换成美国人。他们一方面维持中国的低关税水平,另一方面引入西方技术和管理,把中国海关打造成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机构,成为中国政府很好的税源。
没有哪个政府能背叛自己的财政基础。中国是穷国,政府更穷,所以非常依赖海关税收,于是民国的各个政府很快变成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或者说买办政府。这些关税表面上支撑了中国的财政,实际上像鸦片一样是中国经济的毒品。不推翻这些买办政府,中国就不会有独立关税,也不会有自己的工业社会。
3.优先进行土地改革 27'04
总体上旧中国的各个政权都是买办,但买办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控制了长江口和上海,最依赖进口关税,是完全服从帝国主义利益的买办政府。各个省级军阀政府的买办性质弱一些,封建性质强一些。北洋军阀介于两者之间。买办政权和封建地主政权的利益有区别,但总体上可以相互妥协,都反对中国积累工业资本。
面对两个敌人,最理智的办法就是先干掉其中较弱的一方,拿到它的资源,再去打另一个。
买办政府守在大城市,能够直接拿到帝国主义给的武器,是比较扎手的敌人,革命军碰了几次就放弃了。所以,必须先对付内地的地主和小军阀,也就是进行土地改革。
关于土改,大多数材料的描述都太简单,太幼稚,往往就是告诉读者,农民分到了土地很高兴,所以愿意参加解放军,愿意给革命出粮食出劳动力,最后革命胜利了。土改真正的作用,是洗掉地主政权这个浪费很大的中介,洗掉腐败的军阀政府。然后公平地向农村征税、征兵,更高效地利用农业剩余。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不把农业剩余集中起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搞革命都不可能成功。
半个中国土改之后,革命政权拿到了农业剩余,另一方面流到沿海去换洋货的这些资源也减少了,所以南京买办政权就快速衰落,等到美国援助消耗完了,力量对比转向对解放军有利,接下来就迎来了三大战役。
四、为什么五四运动后的共产党能成功? 35'22
共产党并不是第一个基于农村去对抗帝国主义的政权,为什么五四运动后的共产党成功了?为什么共产党运用农村资源的效率这么高?
这里还得分析一下五四运动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变化。五四运动也是一场文化变革,或者说和五四运动同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改造了中国革命。
1.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写作。让接受过扫盲教育的下层群众也能享受精神生活,认识到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在军队,士兵们也在认字脱盲,吸收先进文化。
2.发动知识青年去塑造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知识青年自发地走向下层,给农民传播新型的文化和娱乐,所以土改的动员水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
红军大学校长何长工参加五四运动的回忆
这套起源于五四运动的方法最后被毛泽东总结成了三篇短文——《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可以视为简化版的革命操作手册。
五、为什么总有人批评革命? 46'21
共产党打赢了三大战役,治理好了黄淮海平原,还把美国军队挡在国境之外。按理说应该得到新旧知识分子一致赞美。然而,无论在革命时代还是在新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反对革命的。用我们熟悉的词说,这些人就是反动派,是中国进步的障碍。
所谓反动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从封建秩序和买办集团分到利益的人,基于立场反对中国进步,是真反动派。但还有一大部分人,他们未必是蒋介石或者地主的同路人,但是也对革命充满疑虑。
革命时期既不是农业时代,也不是工业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时代,用任何一边的道德文化标准去衡量都不合适。
有人觉得当年的革命太残酷,太着急,太粗糙,伤害了许多好人,所以要批评。这显然是从工业社会的人道主义标准出发,去评判过渡时期的选择。旧社会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罪恶,如果为了细节面面俱到就拖延革命进度,实际上是对所有人都不负责。快速推进革命,早点创造工业社会的发育环境,才是20世纪中国的最大正义。
六、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53'58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从各个角度探索社会变革方案。李大钊不止是共产党的建党人,他还创建了一个少年中国学会。
这个100多人的青年组织,几乎包含了之后几十年中国政治派别的领导人物。可以说五四运动制造的政治自信,有一半是通过这个学会传递下去的。
少年中国学会的各派都曾经拿到过差不多的政治本钱,都有至少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自己的方案。历史不是足球联赛,这么公平的政治竞赛相当少见。结果还是共产党的路线取得了无可争辩的胜利。
共产党的胜利是有必然性的。这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系,就是剥掉历史上所有制度的道德光环,客观分析各种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效果。有了这种科学态度,革命党才能果断抛弃不适合时代的中国传统制度,才能冷静地从破坏性的农民起义学习经验。
说到历史必然性,近年的中国互联网已经不太提这个词了,现在的作者更喜欢一个相近的词“天命”。但是,我反对用“天命”来描述新中国的建立。因为从使用习惯来说这是封建王朝的政治恶俗,本质上是宗教性的神秘主义,而宗教是不可以用逻辑和科学分析的。新中国成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唯物主义。
总之,70年过去了,中国的客观环境有很大变化,需要结合当下的环境找到今天的道路。在考虑我们往哪里走之前,我们需要先好好认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建国70周年最大的意义。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