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ella发的一条微博。
微博里,她高兴地和网友分享了儿子劲宝跳舞的欢乐瞬间,还顺便提了几个问题:你们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会常对话吗?还是觉得爸妈总是不理解你们?会跟爸妈说“我爱你”吗?
这几个问题问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将近三千条的留言里不乏困惑与不解。
有的人和父母有代沟,不知道怎么开口,不知道怎么相处,有时候想改善关系带父母看看电影,却被爸爸直接否定了。
有的人已经不习惯和父母表达感情,连母亲节对妈妈开口说句爱,妈妈都不敢相信。
有的人甚至对亲子关系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连带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害怕未来做不好一个合格的母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
只是和亲近之人的相处中,有时却在不经意中给了致命一击,成了生命里的心结。
就连豁达如高晓松,也曾在《奇葩说》中坦言,最近几年,才从原生家庭的不满中走了出来。
(图源:网络)
最近的距离,有了最深的误解。
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心却有了隔膜。
“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生之初,包容与爱是每个孩子最深切的渴望。可是有些父母的苛责,却让孩子的内心留下了伤痕。
网上流传着一封北大毕业生王猛给父母的万字长信,不满控诉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施加的种种压力。
努力勤学的他,无论是遇到学习困难,还是受到班主任的不公平对待,想寻求父母的帮助时却只有一句责怪:“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他的委屈没有受到体察,他的伤心憋在了心里。
言过留声,伤痕皆在心上。
最需要成长关爱的年纪,听到的却全是负面声音。
有时候不经意的言语,就让少年人一颗火热的心如坠冰窖。
内心堡垒的坍塌只需要一瞬,倒塌重建却需要很久的时间。
(图源:网络)
“一瞬间丧失了所有信任”
孩童的世界,生来有些脆弱。父母是孩子接触世界的引路人,有时却在无形中给他们的心灵种下了黑暗一面。
《狗十三》里,少女李玩就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人生变革。
她不爱喝牛奶,甚至会恶心到想吐,奶奶却在餐桌上无视她的抗议,强硬地安排她早餐必须喝牛奶;
她喜欢物理,想要加入物理兴趣小组,却在父亲的干涉下,被强行改成了英语;
她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父母很大程度上缺席了她的人生,还要被父亲强行用他的意志决定了她的人生。
片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奢望着长辈的关爱,不停地给出她的信任,小狗“爱因斯坦”的失踪带来的欺骗,却让她在被逼无奈中长大了。
(图源:网络)
省略了前因后果的批评,某些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总是在让孩子走父母“认为”的正确道路。
朋友小瑞曾和我聊起和父母之间的相处。
从小时候起,他和父母的争辩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到了一定年纪,他不再争辩,看似平静地接受了一切。
只是再也不会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因为信任已经坍塌。
情绪被失望笼罩,失望又被累积成更大的失望。
(图源:网络)
“不再期盼”
豆瓣上曾有一个公开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
组里的成员曾经被父母的言语、行为深深伤害,无法摆脱,所以选择以最激烈的方式对抗父母的权威。
这个组里有控诉,有不满,然而置顶在最前列的帖子是教被伤害的孩子怎样摆脱父母的权威。
当感情被伤害到极点,他们不再期盼关系的转变,而是选择把血缘关系连根拔起,哪怕自己也要承受痛苦。
近日,看到了一条令人痛心的视频。
视频里,一名母亲和她17岁的儿子起了争执,母亲将车停下,和儿子争辩了起来。
17岁少年在冲动中,当着母亲的面,迅速跑下车翻过栏杆转身跳下了大桥。片刻后,母亲站在桥上崩溃痛哭。
和同学的争执,和母亲的争吵都化为情绪沉甸甸地挤压在他心上。争执带来的愤怒,责骂带来的委屈,一瞬间涌上了他的心头。
有时候,一点情绪,几句言语就是压垮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孩子都希望在成长的路途中,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包容。但有些时候,却不能如愿得到支持理解。
成绩比上次前进了几名,父母却念叨着为什么还是比不过邻居家的小孩;
想去学个画画,刚开了个口就被无情否决了;
学累了想放松下看会动漫,却被父母责怪毅力不足。
最亲近的人带来的苛求,是最让人痛心和委屈的,但我想说,其实一切过去,生活终归还是会越来越好。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里,二女儿德善也曾心痛于父母的差别待遇,失望地在餐桌上质问,但她依旧靠自己疗愈了所受到的委屈,而父母最终也醒悟了她受到的伤害。
(图源:网络)
别因为委屈,就放弃爱自己。
往后看,美好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陆琪写在最后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有时不经意间的行为和话语就让彼此虽然身处同一个屋檐下,心却有了深深的隔膜。所以,与亲近之人的相处必须学会包容与体贴。
我在“算爱研习社”里讲过一课《怎样让你的男人变得浪漫又体贴》,教你一整套方法让他学会体贴,时刻把你放在心目中最重要的位置。
长按扫描二维码,进入算爱研习社,让他爱你更长久。↓↓↓↓↓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陆琪”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陆琪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