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是个充满吸引力的头衔,它让那些理想主义看起来可以实现:“想开一家自己的店”、“想周游世界”……同时,「缺乏责任感」、「随心所欲」也这群不坐班的年轻人很难撕掉的标签:
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可能根本不赚钱。
他们中的大多数,既不是社会游荡的闲散人士,也并非家底厚什么都不愁的“靠爸一族”,他们各自的生活也都不一样:
“我爸让我办完婚礼再辞职
从事业单位离职卖衣服之后,全家都在帮我打掩护。别人问我哥“你妹妹在北京做什么?”他回:
“混社会。”
我爸一直都不同意我辞职做这件事。我们很多年都没有吵过架,但他知道我刚停薪留职、一本正经开始卖衣服之后,给我打了一个冗长的电话,苦口婆心地劝阻。
图/TroubleLing
虽然逐渐别别扭扭地接受了现实,但他依然害怕身边亲戚朋友问起我的近况,觉得“创业卖衣服”算不上有面子的正经工作。我6月要办婚礼,我爸最近还坚持不懈、拐弯抹角地表达他的顾虑:
“能不能7月再提辞职?”
以前我特像个智障:爸妈给钱,傻花,从不知道赚钱是很辛苦的事。现在自己更理解为人父母那种矛盾和纠结:觉得你作为女孩子还挺有闯劲,为你骄傲;但又害怕你跌到、怕你受挫折。
他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跑通整个供应链实在太难,去年一年我就换了5个工厂,也遇到过给不出料子就卷钱消失的,最后跑通了上游。而我一学环境工程的理工科出身,也找不到做服装相关的朋友的帮衬或给建议。
图/TroubleLing
看似自由的工作,最难的是自律和突破自己。
有段时间,为了保持专注度,我和刚好在gap的朋友视频,各干各的——只为营造一种办公室氛围。一抬头看到屏幕里有个人也在低头忙活,就会鞭策自己:得抓紧了!
图/TroubleLing
一开始觉得卖衣服门槛低,有和你审美相近的人,就能把衣服卖出去。但当需要传递自己的设计想法,需要和版师、技术人员沟通,才发现我们不在一个世界,至少不是一个语言体系。
更现实的是,这种“鸡同鸭讲”的交流模式更多时间、精力、甚至钱,也是时候突破自己的“天花板”了。
图/TroubleLing
统筹能力也是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的。如果这份“事业”失败的话,我大概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场记吧。
虽然今年没回多少血,但还能坚持。因为这份工作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和是轻易可以获得的,有姑娘拿到衣服真的非常开心,告诉我穿着这件衣服去参加了重要的活动、去开会、甚至面试。
听起来有点矫情,但我觉得自己参与了她们闪光的时刻。
------------------------------------------------
“开店两年,亏了100万
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像长辈和孩子,就是朋友:
有什么事儿直接说,没那么多毛病。
所以他们很支持我做想做的事,为了减轻我的压力也补贴房租,但随着店铺渐渐走上正轨越补越少。一开始是自己在掏钱,后来慢慢收支打平了,再后来能赚1000,2000……
图/郭大爷
听上去“惨淡经营”,但开店也并不是我一时兴起。之前完全没有基础——无论是开店还是做咖啡,索性辞了设计工作,去连锁咖啡店打工学做咖啡,之后又找了专业的老师继续钻研。
技能学完了先在朋友店做,也帮朋友开过咖啡店,就当市场调查,各方面都积累得差不多才终于开了这家店。
图/郭大爷
我从没想过开一家咖啡店能让我在北京买上房子,对物欲的追求也低。男孩嘛衣服不用常买,住得近也不用豪车,骑自行车还节省时间。但我也给自己定了时间,两年是一个节点,其实就是把这个店当成孩子,它不需要给我回报什么,自由健康成长就好。
有过不想开的时候,毕竟实在也没赚什么钱,也会遇到让人烦心的事。但只是一瞬间的闪念——
凭什么不开?
父母支持,朋友认可,已经很幸运了。
两周年的时候店庆办得特别high,我从没见过店里的人口密度这么高,从上午开始就已经站满了人,一直到晚上大家都站着、紧挨着喝。我从没看到过店被挤爆的场景,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被需要”。
去年4月底,由于生意实在不好,我鼓起勇气给食药局打了个电话,咨询关于做酒的事。本以为会挨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的酒吧在6月份开业了。
成了安定门大街上唯一一家合法的酒吧。
图/April and Cafe
越来越觉得这个店不是“自己的”,是“大家的”。某种程度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这种认知的变化也让我自己更认真地看待这份事业,刚开始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偷懒想着“今天没人我就关了吧”,现在开店一分钟也不可能迟到。
因为是为我们大家做——无论是客人还是常来帮衬的朋友,都变成一个整体。
责任更重了。不管我做什么决定,影响喜欢和一直支持这家店的人。
------------------------------------------------
“比坐班规律,也比坐班赚得多
开店快一年,现在的工作日常很规律:上午专注自媒体的事,写vintage文化相关文章、修片、剪视频;下午在工作室做细节的准备。客源还不错,也很少做生硬的推广。
过程慢一点没关系,我想把细节做得更好。
很感恩的是,我的家人并没有不理解,反而给我很多信心和支持。可能是我生活中、工作的状态,让他们确信:我有能力去承担选择自由职业之后的生活,且这份自由的事业让我更快乐。
图/FloriaZeng
选择做自由职业,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有过硬的能力支撑,在脱离公司工资的固定支援后,依然可以找到收入来源。
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有清晰规划。认定去做这件事,而不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比如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因为大量古着店和集市的“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这种文化。
但回国之后并没有着急立刻开店,是因为很多现实问题没有解决:去哪里淘货、如何有持续货源供应、销售推广渠道等等。
图/FloriaZeng
毕业后我的固定工作是市场策划,做过一些vintage相关文化的内容,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同时也积累了自媒体的运营和相关工作经验。
所以,开古着店并不是一次偶然或新鲜感触发的尝试,而是有所准备、深思熟虑之后的事业。
享受自由职业者带来的自由同时,也会付出同等的努力和牺牲:
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一定会混淆。
店铺运营中也确实会有“令人崩溃的时刻”,但不管做什么工作,总会有各自的难处和辛苦,想要得到就会有牺牲和舍弃,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就会放松很多。
工作室日常/FloriaZeng
大部分人选择自由职业都是抱着很美好的愿景,刚开始难免遭受一些挫折或者麻烦,当你一关一关去克服、去解决的时候,还蛮有成就感的。
对自己的预设不该是“做不来也没关系”,
而是“我一定可以”。
做的事情听上去琐碎且重复:隔一段时间会去边旅行边淘货,也要和国外的供应商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通过视频挑货、订货;货到之后,需要一周时间去整理、消毒,做各项上架前的处理。一切准备就绪,线下店会开放预约,线上上新节奏就得同步,平时也在各个平台铺展新媒体的推广。听上去是很大一摊“杂事”。但沉浸其中的时候,并没有感觉特别辛苦。80%的时间里我都很满足这样的状态,剩下的20%如果遇到困难,还是可以承受的。
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困难风险都是规划里需要考虑的部分。
------------------------------------------------
“我的积蓄都拿来玩了
从大学就一直在做摄影,也不会觉得累。它是我的热情和兴趣所在,让我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
总之已经很感恩啦——比起坐办公室。
我的工作就是不同的拍摄案子。时间特别不固定,每一个案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干完这一单也许会经历一段空窗期,也可能提早把之后半年的计划都安排好了,又或者明天突然来一个拍摄需求。
图/陈惜玉syren
学的是传媒摄影,在学校就可以去拍走秀之类的活动。后来喜欢上这种工作模式,既可以拍好看的作品,又可以挣一点钱。真正把它当事业之后,也有很多好朋友照顾。
即便毕业四年从没上过班,我也没怎么闲着。如果有时间就会找一个地方玩,哪里机票便宜去哪里。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慢慢积累,越来越多的人会找到我来做旅拍,或者是和旅行相关的拍摄。
▲在芬兰收到正版圣诞老人的礼物/陈惜玉syren
收入看起来是不太稳定,但日常开支、设备、加上我自己的旅行需求都能满足。我也不喜欢名牌衣服或者包什么的,基本上所有的积蓄都拿来玩,所以觉得足够了。
家人的误解么?最开始父母……尤其我爸爸是特别反对的,他觉得女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老师或者公务员,然后按部就班地找男朋友,而且对我所处的行业多少有一些误解或偏见。
在西班牙加入“当地舞团”/陈惜玉syren
转折也是慢慢发生的,因为我大学的时候就不需要他们给生活费了,其实他们能看到,你靠自己的能力能够生活得很好,也就放心了。现在父母已经不会再唠叨工作的事情,只会催我找男朋友。
其实做一份工作也好,用自己喜欢热衷的事情去创造利益也好。最重要的是:先开始,再累积。如果你足够好,最终会有需要的人找到你的。
只要开始做,坚持做就可以。
图/陈惜玉syren
通过工作和经历也会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可能就是那句很俗套的话:世界那么大,想到处看一看。
对我来说,活着就是体验。
------------------------------------------------
《强风》里藤冈说:在这个成绩和排名都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以什么来定义第一?年轻人的生活有多种解答,但至少我们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力没有位移是不会做功的,不“出发”怎么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呢。
在这里,遇见年轻的一代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穷游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穷游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