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5月6日,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城市需要人才,但是更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口,绝不能搞选择性落户。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周潇枭、李一戈
编辑丨周上祺、李靖云
5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网)
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放开落户、房地产调控、超大城市人口调控这些问题,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给予回应。
“要把握好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的认识,还要把握好政策的内涵,避免引起对政策的误读或者曲解。我们认为,不能片面理解为这是抢人大战,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这是放松房地产调控”,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指出。
陈亚军表示,已经在城市长期就业、工作、居住的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举家迁徙的,还有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这些重点人群是落户的重点,而不是说片面的去抢人才。城市需要人才,但是更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口,绝不能搞选择性落户。
“放宽落户不等于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陈亚军指出,不管户籍制度怎么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是必须坚持、不能动摇的。要始终把“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这个底线坚持好,城市既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同时又要坚决避免投机者借机“钻空子”,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如何平衡好人口总量控制。陈亚军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明确提出,特大城市可以采取积分制等方式来设置阶梯式的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我们说的放开放宽其实和这个是一致的。
因此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要更多的通过优化积分落户的政策来调控人口,既要留下愿意来城市发展、能为城市做出贡献的人口,又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的蔓延。同时个别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还是要严格把握好人口总量控制的这条线,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引导人口合理的流动和分布,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图/图虫
快评:放宽入户,房价会不会涨?
今天,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官员在介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时再次表示,“放宽落户不等于放松房地产调控”,继续落实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4月8日公开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有几句话最受各种非当地户籍人口关注: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与此相关的,是一大批城市出台的所谓“抢人”计划和政策。当下要吸引优秀人才进来落户,不能不提及房子。所以,绝大多数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都会对买房、租房给予若干优惠,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文件。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呼和浩特市前不久发布的文件,大学毕业3年内留在呼市的买房半价;连深圳市也祭出大招,人才房5折。
各地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并非发改委文件发出后才开始的,而是多年来就有。只是,在今天房价依然高企的背景下,包括吸引人才落户、全面放宽落户条件的政策之下,对房地产调控有什么影响?进而,房价会不会再次上扬?
第一个问题,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作出了明确回答:“放宽落户不等于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不管户籍制度怎么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是必须坚持、不能动摇的。城市既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同时又要坚决避免投机者借机“钻空子”,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今年全国两会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和各热点城市继续作出了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表态。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关于第二个问题,因城而异。必须看到,短期内大量外来人口落户,给所在城市带来住房、就业等资源和服务的压力,是很明显的。两年前,西安、武汉等城市就遭遇到这种压力,房价也应声大幅上涨。以此为鉴,那些计划吸引人才落户、全面放开入户条件的城市,务必要提前做好资源和服务的准备,才不会到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出台引进人才政策,全面放宽落户条件后,年内有多少人口落户,城市要有底,有计划,有应对。比如,住宅土地供应是否增大了,住宅有效供应是否跟得上,要有具体、详细的预案。如果对人口大幅增长评估的结果,是对房地产市场有较大影响,房价在很大的上扬压力,就应未雨绸缪,该收紧调控的就要收紧。这些原本也是中央提出的城市政府的主体责任内容。
21君
对此你怎么看?
百万读者都在看……
本期编辑 黎雨桐
我在看,你呢?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