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我们时刻关注
▼
深圳2019-2020学年度
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已开始
积分入学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事
近日,部分龙华区家长反映,与其他区相比,该区积分入学政策中有两项不合理:一是龙华区独生子女加分偏高,比二孩要高30分;再有,积分重在持有房产,对其他因素考虑不足。
这样的积分政策合理吗?
家长提出的质疑是否存在呢?
家长反映:
积分重房产、重独生子女
或导致无法真正就近入学
据了解,龙华区沿用去年的小初积分入学政策,即:
❶ 以房产证发证日期为起点,每满1个月积1分,上不封顶;
❷ 加分项目为独生子女加60分、政策内或全面二孩加30分、政策外但已接受处理加10分、政策外未接受处理或信息有误不加分。
家住龙华区仁山智水小区的陈女士担心,由于龙华区的积分政策重房产、重独生子女,可能会导致她的小孩可能无法入读家门口的龙华区外国语学校,而是要入读更远距离的鹭湖外国语小学。
陈女士所提到的小区和学校,仁山智水小区相对其他小区距离龙华外国语学校更近。
南都·深圳大件事记者近日走访仁山智水小区。该小区附近有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再远一点有一所鹭湖外国语学校。去年报名时,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招生400人,但报名的一类学生达580多人。到今年,该校仍招400人,但报名的一类学生预计达到700多人。
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南都·深圳大件事记者 张小玲 摄
居民李先生说,目前鹭湖外国语小学生源80%来自其他社区,距离远需家长开车接送;而步行距离内的鹭湖社区居民,却因为房产较新而积分落后就近读,这就形成交叉入学情况。
“这种大规模的交叉上学,加剧周边道路交通压力。”李先生说,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去年的招生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从距离较远的小区来接送孩子的私家车乱停放,堵得仁山智水小区的车都开不出去。
龙华区外国语学校门前,上学放学期间车特别多。南都·深圳大件事记者 张小玲 摄
深圳其他区政策对照:
房产积分比重降低
独生子女、二孩加分差距缩小
据介绍,2019年深圳市教育局的招生工作通知明确要求,落实阳光招生,完善积分入学政策。按照“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的政策要求,各区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积分入学实施细则,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合理设置积分类别、项目、标准和分值。
1
一方面,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其他各区,都在降低房产持有积分比重,增加住所和职业的积分比重。
比如,福田区设置房产积分上限10分,每个月积0.1分,社保的积分上限也是10分,每月0.1分;南山区的住房积分3年以上统一是40分,而2-3年是38分,1年是36分,最低分是34分。
在陈小姐看来,龙华区以房产算积分的方式,已经落后于深圳其他各区。
2
另一方面,在陈小姐看来,龙华区的计生加分政策也不合理。
龙华区积分政策中,独生子女加60分,政策内二孩加30分。目前深圳各区均已大幅减少了独生子女和政策内二孩的积分差距。福田区独生子女加6分,政策内生育子女加5分;南山区则是独生子女加20分,政策内生育子女加18分。
龙华区教育局
该区积分入学办法明年将调整完善
对此,南都近日采访了龙华区教育局。龙华区教育局并没有解释为何实施这样积分政策的原因,但回应称,龙华区计划明年结合市里对全市一些共性问题的指导意见,对龙华区的积分入学办法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届时将及时向家长公布。
龙华区教育局还进一步解释,为解决学位不足问题,龙华区全力推进中小学校建设,积极增加学位供给。
为快速、高效、保质、保量地提供优质学位,龙华区一方面积极投入,推动公办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另一方面鼓励创建高标准、优质化的民办学校,并大力支持优质民办学校与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今年,英国曼彻斯通城堡学校首家海外分校——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落户龙华;美中学校引进了美国菲尔蒙特学校的独立文凭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开放、现代、国际的课程与文化。
民生无小事,马上就办,一办到底
被点名单位:
龙华区教育局
60分 及格
理由:去年就有家长陆续反映龙华积分入学政策中房产和独生子女加分项不太合理,在其他区都做了调整的情况下,龙华区还有没有变化,在记者采访后回应明年将有所改善。
理由:该局表示将结合市里的指导意见,着手调整和完善明年积分入学政策,方案应该正在制定当中。
理由:对未来调整和完善积分入学政策有表态,但具体如何调整尚未知。
理由:作为后起之秀,龙华区近几年发展迅速,开发了大量的新楼盘,人口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位问题的紧张。龙华区积分入学政策制定与其他早已发展成熟片区不同,偏重房产积分和子女加分项,给购买新楼盘住户的入学问题造成压力,冲着学位买的房,家门口的新学校却有可能上不了。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龙华区除了加大学位的供给之外,在制定积分项应更加公平合理,加入社保等积分项综合考虑,尽快与国家教育入学政策方向一直,落实“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的政策要求。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深圳大件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深圳大件事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