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刘强东会不会离开京东?

作者:创业邦 来源:创业邦 公众号
分享到:

05-07




邦哥推荐:

究竟谁要为京东当下的危机负责?


在2019年年初京东进行架构调整,可以说是职业经理人的一次“大清洗”。裁掉高管,只是京东组织变革的第一把火。据多位员工透露,在刘强东的变革版图中,推进物流的市场化和POP开放业务(第三方平台)是京东下一阶段的业务布局重点。这很可能是一场商业公司变革的开始。在完成这场变革之前,刘强东在京东的地位不会动摇。


来源: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作者:投中网商业深度


刘强东“明尼苏达事件”后,京东股价多次下跌,最多时一度较最高点跌去超50%。


这家曾经的电商巨头还正面临增长上的困境:营收增速从2014年的66%持续下跌至2018年的27.5%。三大核心业务中,电商营收增速远低于拼多多、阿里巴巴等竞争对手;物流2018年亏损超23亿元,已连续亏损12年;依托电商的金融业务也受到影响。


究竟谁要为京东当下的危机负责?


“刘强东无疑需要负责。因为很长时间里,京东几乎就是刘强东,刘强东就是京东。”京东中层李蒙表示。


京东就像一架由刘强东一人牢牢控制的列车。在这位“列车长”看来,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内部必须存在一个有绝对控制能力、可以驾驭公司的人。因此,绝大多数时候,他在战略决策上是绝对的独裁者。


“腾讯和阿里都不仅只有创始人在打仗。而在京东,刘强东一人的眼光决定了公司的未来。”资深零售专家孙磊称。“对企业来说,将个人英雄主义和公司品牌紧密关联的做法风险极大。因为个人不是万能的,当他出错时,可能影响整个企业。”


刘强东对此应早有预期。他曾表示,“所有京东人,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管,都没有能力把京东带领到一条错误的路上。有这种能力的,只有我一个人。”他还曾对雷军说,京东最大的风险是“京东在战略上由我独裁,我们的战略能不能及时到位,或者说战略错误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


这些话目前似乎正在应验。


1

控制


刘强东的理念,在过去十余年里,被认为助力了京东的高速发展。


据前员工陈伟回忆,刘强东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他讨论问题时,即使当下条件不足以形成结论,也不会过多犹豫。刘强东相信,认为哪怕决策是错的,快速决策、试错、反馈而后修正,也比犹豫更强。


这一性格渗透进京东文化,曾助力刘强东在追求效率和执行力的零售行业突围而出,打造了一个电商帝国。但随着企业逐步成熟,内部“容错空间小,创新不足,文化官僚和封闭”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很长时间里,京东没有二把手,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权几乎都在刘强东手里。除了股权层面的权力——是京东第二大股东,持股15.5%,拥有80%的投票权,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还体现在管理的多个方面。


刘强东最著名的管理手段是早会制度。1996年到1998年,刘强东在一家日企工作,该公司每天早晨8点半举行早会,讲解当天的工作安排,这一制度被刘强东带到了京东。公司上市前的十余年,只要没有出差,他基本每天都会出现在公司,为高管主持晨会。


2014年京东上市后,为了突破管理瓶颈,刘强东有意淡出公司,尝试放权,还去了美国学习。


“最开始,早会基本是刘强东在主持。2014年京东商城、京东物流等几个子集团独立前后,早会主持开始慢慢交给负责各家子公司的CXO。CXO则直接和刘汇报。”陈伟回忆。这些都被视为刘强东愿意放权的信号。


2013年的晨会主持,由刘强东换成了彼时京东商场的CEO、首席运营官沈皓瑜、首席营销官蓝烨等。但真正的放权并不容易。据燃财经报道,彼时沈皓瑜所有重大的决定还是“要向刘强东汇报,他同意就做,不同意就不做”。


“某天早会,有同事刚宣布完一项产品将在下周上线,电话里突然传出刘强东的声音,他没有向大家打招呼,而是直接提出有些细节需要改进,并要求立即落实。这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原来老板在美国有时也会听早会。”《财经》杂志报道称,“他陷入到一种不愿意放权却又不得不放的情绪中。”


刘强东的意志还渗透在管培生制度中。京东的管培生计划开始于2007年,目前已经有13届,“人数可能有四、五百人。”据京东中层王毅透露,管培生是刘强东最信任的那批人。尤其是前3届管培生,好多都得到过刘强东的亲身指导。 


这批人身上带者强烈的京东印记:刘强东倾向于通过校招招聘管培生,很多管培生进入京东时基本是一张白纸,无论是文化还是工作习惯,基本都是在京东建立起来的。“这其中有很多‘洗脑’的东西,这不是贬义词,认可的人会觉得很有道理。在京东,最终留下的,基本都是认可其价值观的。”京东前员工孙昊称。


在京东内部,管培生的特权包括:可直接向刘强东本人汇报,被邀请参加年会和早会,拥有比普通员工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晋升空间。比如在轮岗、定岗后,他们通常会成为部门的重点培养对象。根据《创京东》一书所言,公司给管培生制订了三年培养计划,按照主管、副经理、经理的步骤,一年一个阶段。不过,随着管培生人数渐多,“这种特权目前有减弱的趋势。”


尽管如此,管培生依然是刘强东的“江东子弟”。


2014年,刘强东明确表示,未来70%的管理层人员将从内部提拔。如今,很多管培生已经成为京东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包括总监、VP或是大区里的区长。这批人“大多很忠心,年纪35岁上下,很多都读过EMBA,可能想在京东待一辈子。”


2

失控


但并非人人都认同京东的价值观。


 “京东只有一种价值观。”一位离职的年轻员工告诉投中网,京东的环境让他感到压抑——他以部门周例会举例,几十个员工被要求轮流朗读《京东人事与组织效率铁律十条》,第一条便是“价值观第一原则”,内容是“通过能力、业绩和价值观体系,公司将员工分为多个等级。价值观不过关的,无论能力高低,都要坚决去除。” 


 “你不觉得可笑吗?”该员工问道。


但这种半军事的机制也的确给部分员工带来了“安全感”。一名京东前员工表示,“如果安心做个螺丝钉,还是挺能在京东待下去的。”


2019年年初,刘强东选择“隐身幕后”,让徐雷、陈生强和王振辉三人担任CEO,这被认为是舆论风波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其放权的重大突破。毕竟,刘强东此前曾公然宣称:“如果不能控制这家企业,我宁愿把它卖掉。”


然而,这三人看起来似乎依然只是刘强东的分身。


在2018年的京东年会上,徐雷、王振辉、陈生强三人分别在演讲中提及“以客户为中心”,“体验为本,效率制胜”,“长期价值、互惠共生”……这些理念并没有脱离刘强东多年前在中关村做生意时的信条。会上,刘强东指着徐雷对其他高管说:“谁不服徐雷,就是不服我!”


强硬的宣示,不意流露出了一点信息:有人不服。


早期,京东曾被称为“破坏性入侵者”,在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中,它尝试废除零售商业世界的旧秩序,重建新规则:他曾经与传统零售巨头国美、苏宁正面交锋;也曾涉足包括图书、服装在内的多种业务,阻击当当和易迅;还建立开放平台,直接挑战阿里巴巴。最终,它在上千家B2C电商中突围而出。


彼时,刘强东站在舞台中央,雄心勃勃地向着马云叫板。


到了如今,境况却有了不同。京东和阿里两家电商巨头同样在2014年登陆资本市场,但两家公司如今在发展速度、业务规模等方面却正进一步拉开差距。


从数据来看:上市时,京东有4740万活跃用户;阿里同期的活跃用户大约为2.3亿。到2018年年底,京东的活跃用户数约为3亿,而阿里电商的这一数据已经高达6.36亿。从市值来看,截至2019年4月23日,京东市值约为431亿美元,与其同年上市的阿里巴巴如今市值已经约是4800亿美元。


在快速迭代的电商行业,京东的活跃用户数量甚至被仅成立3年多的“后起之秀”拼多多超越,后者2018年的年度活跃买家为4.185亿,目前市值约为277亿美元。据陈伟回忆,刘强东曾在某次会议上很生气地质问员工,京东为什么“没有做出拼多多”?


3

挽救


“他正在挽救这个事情,把阻碍公司发展的高管换一遍。”一位京东前高管表示。


2019年4月,京东多位元老级高管宣布离职,包括京东CTO(首席技术官)张晨、CLO(首席法务官)隆雨、CPO(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同时,据媒体报道,京东Y事业部负责人于永利也已经离职,京东商城研发负责人马松将去创业;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7FRESH事业部总裁王笑松将不再负责7FRESH业务,由王敬接任;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时尚生活事业群总裁胡胜利也调离原岗。


至此,京东2014年上市时的高管名单中,除了CFO黄宣德和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之外,均已经离开。“如今,给刘强东汇报的核心高管基本就剩下6到7个人:王振辉、徐雷、陈生强、廖建文、黄宣德、余睿等。”王毅告诉投中网,“这符合刘强东用人的习惯,喜欢选择同学、老乡、老相识等原生关系。” 


其中,徐雷、王振辉和陈生强算是老相识。


根据公开信息,陈生强和徐雷都是京东投资人徐新推荐的。前者2007年加入京东,为京东仓储拿过地,做过融资;后者2009年加入,是公司引入的第三个VP;王振辉2010年加入京东,历任仓储部负责人、京东智能总裁、运营体系负责人等职务;这三人均是在京东待过10年以上的老兵。


在2019年年初京东的架构调整中,徐雷、王振辉和陈生强分别扛起了公司三大核心子集团——京东商城、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的一把手角色。徐雷在担任京东商城轮值CEO的同时,还是CMO体系的负责人。


廖建文与余睿,则分别是刘强东的老师与门生。


刘强东在长江商学院就读时,廖建文是他的老师。后者2017年加入京东,目前担任首席战略官,角色类似于阿里曾鸣;升职统管CHO&GC体系的80后余睿,则是京东的第二届管培生,由刘强东一手带出。


这一调整,可以说是职业经理人的一次“大清洗”。


裁掉高管,只是京东组织变革的第一把火。王毅表示,“这场变革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副总裁级别的高管、总监以及普通员工。”另一个京东员工透露,“外界所传的8%的裁员比例基本属实。”过去3年,京东的人员规模从12万人增至18万人。


不同部门的裁员情况略有不同。某员工表示,京东物流部门的裁员主要集中在传统仓储领域,国际供应链、POP开放业务、生鲜冷链等部门还在扩张;某京东金融的员工透露,其所在的小部门裁员不多,主要的调整在于经营分析和绩效的权利被集团收走了,两块业务的管理人员也归到集团整体统辖。


据多位员工透露,在刘强东的变革版图中,推进物流的市场化和POP开放业务(第三方平台)是京东下一阶段的业务布局重点。


以物流为例,对比“相对低价低质”的四通一达和“相对高质高价”的顺丰,京东快递在生鲜、医疗等冷链配送方面拥有不错的优势,同时“价格中等”,可以弥补国内快递业务的“中等价位市场”空白。同时,中国快递领域依是个增量市场:国家邮政局预计,2019国内快递行业仍将维持高增长,件量/收入增速预计分别为20%/19%,增量或高达100亿件。


但作为长期烧钱部门,物流也是京东迟迟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扣除内部结算,京东物流2018年亏损总额超过28亿人民币。刘强东近日坦言,物流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外部单量太少,内部成本太高”,这或是其4月初取消快递员底薪,并大幅度提高揽件提成的动机之一。


但物流的市场化,也将导致京东和竞争对手菜鸟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后者近两年不仅加大了仓储布局,还已经投资了四通中的三家公司,和京东物流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平。


而在POP开放业务方面,可能会是一场激烈的变革,或牵扯到整个产销生态体系。


“在很长时间里,京东的每个产销事业部都是由自营和POP组成的。但POP占比都不大。事业部分配资源时,首先考虑的几乎都是自营部分,这也是POP此前很难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如果想调整POP组织结构,涉及的就不是一个高管和事业部的事情了。”孙昊称。


他认为,如果想提升POP地位,可以预想的阻力包括:自营品牌和供应商的反对——他们会担忧京东如果将资源过多倾斜给POP,或会影响自营品牌的销售业绩。另外,平台本身也会担心如果POP商品过多,是否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品控。


但无论如何,“开放,是京东下个阶段的关键命题。复制和模仿很难带来真正的变革。只有新的打法,才有可能占得先机。”另一位员工孙磊如此总结。


这很可能是一场商业公司变革的开始。在完成这场变革之前,刘强东在京东的地位不会动摇。


“因为除了刘强东外,其他人不敢动如此大的刀子。不过,要对这些变革下结论,可能还要等黑天鹅事件的影响过去。”李蒙表示。


晚痛不如早痛。


在采访最后,多位京东与前京东员工,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推荐邦哥的好朋友“企业创投联盟”,ID:cvcbang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angcbd


MORE | 更多原创文章


阅读39929
京东 
举报0
关注创业邦微信号:ichuangyeba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创业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创业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创业邦

微信号:ichuangyebang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