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95后女孩以生离死别的陪伴理解生命意义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5-08

精品导读


  • 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我们究竟如何与生命告别?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确切答案。

    一个95后女孩以无数次生离死别的陪伴和见证,在不断接近答案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意义。


来源:新民晚报

日前,“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出炉,优秀学子中有这样一位热爱公益的女孩,在她参与的诸多公益活动中,有一项尤为感人。


过去两年,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王晓婷每周都要奔波于位于松江的校园和位于徐汇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临终关怀志愿者一员,她要用温暖陪伴癌症晚期患者最后的人生路。


每周80公里往返,超过200小时的服务时间,这是一场场注定会告别的约定,却也是一段段爱与被爱的经历。


生命到底有多沉重

死亡或许是最真实的砝码


“你有没有办法能让我安乐死?”这是王晓婷以“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临终关怀志愿项目”志愿者身份第一次到医院、进病房遇到的第一个病人。


这位患有食管癌的患者劈头盖脸的一句话直接把她问懵了。一瞬间,“想些开心的事儿”“你还有家人陪伴”任何安慰的话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晓婷心里清楚,一个正常进食都无法做到的患者,身体上的疼痛太煎熬了。


第二周再看到这位患者,宽大的病号服被脊骨撑起,人已经瘦得不成样子,碗底大的一点米糊都进得艰难,王晓婷只觉得一阵心疼。


每周五,志愿者们会从医院拿到确定要服务的对象信息。有一段时间,晓婷陪伴一位阿姨已经一个月了,阿姨性格很好,晓婷很喜欢她。周五确认名单之后,晓婷就开始精心准备要为阿姨讲的故事,期待着周日的碰面。可当她来到病房,病床缺空了。


“‘自然出院’,护士这么告诉我。”


那天,晓婷没有再进病房,她在医院的志愿者休息室里呆坐了一下午,她哭了,“真的没想到上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而我已经没有机会更好地陪伴她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有一次,她看到医院的走廊里放了一个铁皮箱子,病房内,医生和家属在为逝者进行最后的仪容仪表整理,她瞬间想到,是否所有人的归属都是一个个箱子……


见证生离死别,一次次感受生命之重,王晓婷觉得生死面前所有都是小事,她学会用更平和的心态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大家都有叛逆期,我叛逆的时候也有不想和妈妈说话。但现在离家远了更觉得想念,妈妈‘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叮嘱,很质朴,但我觉得挺感动的。”

从病床尾到床头,从陌生人到特别的人


作为生命尽头遇到的“陌生人”,临终关怀志愿者究竟能为患者带来什么? 


王晓婷记得,一位住院的老奶奶有个外孙,每次来病房都说,“今天我来值班啦!”一瞬间病房就变得很欢乐,孩子的这句话令王晓婷很有感触,也令她思考陪伴的意义。


“在生命的最后,病房里应该是有希望的,即便不是生存的希望,爱和欢乐也能带来希望。”所以王晓婷觉得,能为患者讲讲故事,做个小小的按摩,让他短暂忘记不开心的事,哪怕获得片刻的舒缓和愉快,而不为还要挂多少水烦恼着,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人与人之间,存在“安全距离”,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不被排斥,又可能会被接受,这是志愿者们的“技能”之一。


与患者的这场“交往”会从站在床尾开始,志愿者们小心向床头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意味着一份信任。站在床尾,往前一小步,坐在床尾,再往前一小步,握住他的手,心与心靠近了。


“你知道吗,我看过资料说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在生命逝去的时候不是一下子都消失的,最后消失的是听觉。”王晓婷告诉记者,“所以哪怕是已经插管不能交流的患者,在他的耳边轻声说话,也能听到,甚至或许也能回应。他会轻轻捏捏你的手,那时候我全身都会有暖暖的感觉,我想,这是一种力量。”


见过再多生死,却依然没那么坚强


在做志愿者之前,王晓婷对死亡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姥爷去世时的情景——大家围着床哭,只有四五岁的晓婷还不甚明白。


2017年,王晓婷参加临终关怀服务已有一年多,外公去世的那一刻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见过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却依然没那么坚强。


以亲历者看到陪护的母亲日渐憔悴,也感受到家庭因疾病而承受的经济压力,更回想起外公在10年癌症生存期中努力生活的样子,晓婷一边感受悲痛,一边更觉得敬畏生命。



外公去世有一段时间了,有一次晓婷看到妈妈听到一首关于父亲的歌瞬间泪流满面,她突然意识到临终关怀的服务并不意味着终止于患者死亡的那一刻。


“我知道家属有‘哀伤期’,会长达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所以团队有志愿者在患者离开之后,依然会持续关心家属。看到妈妈我才更关注这件事,或许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活过,爱过,足够了


对王晓婷来说,临终关怀志愿者只是她参与的公益活动之一,在医院服务和到学校当志愿者、去博物馆当讲解员,或是参加公益“暴走”活动等都没有区别。因为对她来说,志愿服务远不是一种单纯的“给予”,相反,从公益中获得的收获,个人的成长,远远大于付出。



王晓婷今年大三,和大多数华政学子一样,在重要的人生节点选择迎接一场司法考试。她计划未来做一名法、商结合的律师,而在那之前还想申请去支教。而眼前,她希望做想做的事,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外公的离开更让我感悟死亡的意义,我想应该是怀着对逝者的敬意和感念,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的墓志铭上要写点什么,我想写:活过,爱过。这就足够了。”王晓婷说。


编辑墨池   监制昍朤   

     LINHAIJIAOYU

    百万家长关注我们了

       

       

你还在等什么呢?

大家都在看






阅读39821
女孩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