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0年前,我是国内第一个得知消息的人”

作者:观察者网 来源:观察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5-08

5月8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发文回忆20年前的“炸馆”经历,以下为全文:


今天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周年。20年前的今天,我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得到这个消息的人。

那天大清早,我家的电话突然响起,我一接电话,对方在话筒里喊:“我是小吕,北约把咱们的大使馆炸了!”我迷迷瞪瞪的,说:“你是谁呀?”对方说:“老胡,我是小吕啊,吕岩松啊,北约把咱们的大使馆给炸了,使馆正在着火。”我一下子激灵了,反应过来,这是我的好朋友、当时人民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吕岩松打来的。我要求他把消息再说一遍,他说使馆被轰炸了,正在着火、救人。我对他说:“兄弟,这事可得百分之百准确啊,我这就把消息给你传出去,万一有一点闪失,咱俩都完了。”他说:“这怎么能是假的,我就在现场啊。”我听到他突然哭起来,他说是发现新华社记者邵云环遇难的遗体了。

吕岩松、邵云环(新华社记者),还有许杏虎(光明日报记者),三个家庭当时因为战争都搬到了使馆去住,以为那里安全,但后两名记者都遇难了,吕岩松成为跑出来的唯一幸存记者。他在跑出来的同时,没有忘记带上他的武器:手机、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他跑出来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我(我是吕岩松的前任驻南斯拉夫记者),我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知道这件事情的人。

上面的对话是我隐约记得的,可能不是很准确。

放下吕岩松的电话,我立即拨通当时外交部南斯拉夫处处长李满长的电话,他在我任驻南斯拉夫记者期间是使馆二秘,我的好朋友。大清早,他的反应和我一样:老胡,这个消息可得绝对准确啊,否则我给你传递上去,有一点差错,我就完了。我的回答是:兄弟,我相信吕岩松,你相信我,立即传给你们部里。

接下来,李满长打他的电话,我打我的电话。事后,李满长告诉我,几分钟之内整个国家的机器运转了起来,当时连CNN、BBC这样的西方大媒体都还没有报道。

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传回惊天噩耗第一人》,讲述了吕岩松传回消息的大致过程。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之后吕岩松把他在战争期间拍摄的照片底片托人带给了我,我通过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的机制发起举办了“吕岩松战地新闻摄影展”,这个展览走向大江南北,肯定创下了图片展的记录。

邵云环夫妇是我的好朋友,就在出事前的几天,几个记者家庭聚会,吕岩松和我通电话时,她也与我说了话。我记得当时对她说,兵荒马乱的,要小心。她在电话里开朗地笑了,表示对安全有充分信心。

许杏虎我不熟,他是在我离开了南斯拉夫之后去那里驻站的,但我在南斯拉夫当记者时,他是留学生,有一次去教育处,他也在,他消瘦、戴眼镜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影像。

吕岩松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过硬的职业素质使得他能够在北约导弹轰炸的强烈冲击中保持清醒头脑,一边向外跑,一边把记者所需的所有工具全抓在手里。这使得他能够在跑出来的第一时刻把电话拨给了我。1999年,吕岩松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今天匆匆把这些写出来,发到网上,怀念牺牲的烈士,回忆那个激烈的片段。李满长后来也有英勇表现,在使馆集体撤回国内后,他逆着战火前往南斯拉夫,做了临时代办。他已在不久前从大使的位置上光荣退休。祝愿所有的与那段岁月有关的朋友们安好。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微信、@胡锡进微博

责编|于杨

审核|邱荔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阅读39238
举报0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号:guanchac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观察者网

微信号:guanchac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